站在青青的山岗上,闭上眼睛,似乎又听到了千军万马的嘶吼,又听到了隆隆的战鼓声,似乎又看到了一个年轻的身影傲然挺立,带领缺衣少粮的大军,对抗富强的敌国两年之久。
在兵力不战优势,地利不战优势,后勤补给几乎供应不上,面对的敌人又强大无比的局面下,这个年轻人却奇迹般的歼敌近半,在最后他的士兵已经快要饿死的情况下,还是没有一人叛变,没有一人投降,都紧紧的跟随在这个年轻的统帅身边。
虽然他最后失败了,但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错,甚至纵观整个战局,他都没有什么大错。他的失败,是国家经济和政治的失败,若是他身后的国家富强,能继续供应他充足的粮草,他的敌人也许会被他拖垮,那他就将彪炳史册,名垂青史而受万人敬仰!
可是,这只是假设,因为他败了,他就必须承受一切骂名,虽然他以死明志,虽然他的对手是后世公认的战神,还给了他超乎寻常的评价,但这都没有用,后世只记得他失败了,他的名字甚至都成了贬义词。
没有人记得这是个天纵奇才的年轻人,没有人在意他只有二十多岁,也没有人愿承认如果他不接手,这场大战最后的结局也许更惨!
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白起,赵括!
这一战,似乎只留下了这四个词,赵括,这个名字连同纸上谈兵一起,变成了贬义词,在对手的光芒掩映下,越发显得苍白,可谁知道,连那个光芒万丈的对手,都曾经对赵括赞不绝口,在赵括死后,更是亲自为他收敛衣冠,派人送回赵国,而赵国君臣,更是一片悲戚,不仅厚葬了他,还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在邯郸打败了几乎被他拖垮的秦军!
那一夜,一个边军校尉对月祭奠,为这个给了自己机会的年轻伯乐斟满了酒,对着他的灵牌发誓,不会让他失望,一定要将他教给自己的战术发扬光大,而这个人确实也做到了,他成了大军团隐蔽伏击的最高境界,所以他也成了战胜,他叫李牧,估计也没有人愿意承认,没有赵括,也许就不会有战神李牧!
长平决战的前夕,赵国的国君是赵丹,一个幼年便执政,面对内忧外患却颇有建树的明主,连太史公都说,赵丹是赵国最后一个明君,请记住,赵丹不是昏君!而赵国的朝堂上,站着平原君赵胜,平阳君赵豹,丞相蔺相如,上大夫虞卿,这些人,个个都是人精,而且是贤臣,再请记住,赵国的朝堂上站着一帮德才兼备的大臣!
再看看情势,秦国夺取了上党之后,赵国派军队接应上党逃来的百姓,廉颇面对装备精良攻势凌厉的秦军连战连败,损兵折将,最后不得不坚守不出。于是,秦国增兵至五十万,意图借此机会一举拿下赵国。
也就是说,秦国几乎是倾全国之力而来,而赵国,自然也调集了全国的力量堵上去,因为有十万边军还要在北边防御匈奴的进攻,所以这些军队,是赵国可以动用的全部力量了,有多少呢?秦国的记述是四十五万,呵呵,赵国要是能调动这么多兵力,秦国哪里还敢这么孤注一掷!
这可是六国都还在的时候!这或许是为了夸大秦军的战功而有意纂改的,那赵国能调动多少兵力呢?结合前后几年的战役看,最多二三十万。所以军力对比上,赵军应该只是秦军的一半,且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秦国占有巴蜀之后,在李冰父子治理下,天府之国成了秦国的粮仓,收来的粮食专供秦国大军补给,而赵国的粮食生产并不富裕,平原君东奔西走,载其他几国四处借粮。后勤补给,赵国也远不如秦国,一味防守,最后的结果,就是赵国被拖跨,所以,明君贤臣几番争论之后的结论就是,守是必败,主动出击也许会败,但也有一线生机,何不转守为攻?
可是,廉颇却以秦军难以战胜为由,拒不出战。其实廉颇没有错,赵国君臣也没有错,换将,成了必然,可是,换谁去?
很明显,这是一个烂摊子,傻子都知道,就算胜了,也是惨胜,更何况,获胜的几率只有百分之十都不到。
此时,李牧才刚刚被赵括发现,送到边军历练,庞煖还流落在民间不知踪迹,乐乘还在燕国没过来,赵奢两年前已经去世。放眼赵国,竟无一人可为统帅领军出战的!
其他人,也没谁愿意去接这个烂摊子,最后赵王不得不准备自己去前线统兵,就是这样的时候,赵括来了,带着无畏的勇气,带着视死如归的精神,带着舍我其谁的霸气,主动请命,我愿意去!
这一年,赵括年仅二十多岁,因为没有记载,我们不知道他具体几岁,可疑点也正在此,为什么一个如此著名将领却没有详细记载?
还记得在第一期说过的故事么?原因很可能就是,在秦国统一天下之后,这个人的记录被抹掉了,换而编造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故事给他。
故事一,“赵奢识子”,说的是战功卓著的马服君赵奢在赵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对大家说,我那儿子是个只会说空话的白痴,国家千万不能用他,否则他一定害死国家!这个故事真是荒谬至极!
试问,赵奢难道是会算命的半仙?
试问,天下哪个父亲会这样恶毒的诅咒自己十多岁的儿子?
试问,若真有这样的事,为何最后承袭马服君爵位的还是赵括?
试问,若是如此,赵括为什么还会因才能而出名?或许,事实的真相其实是,赵奢很喜欢这个儿子,虽然经常在专业上被儿子为难的焦头烂额,但还是到处夸自己有个了不起的儿子,连自己都自愧不如,于是,赵括才会很出名。
故事二,“秦军反间”,说的是长平决战前,秦国派间谍到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于是昏庸的赵王听了谣言就起用了赵括换掉善守的廉颇。还是一样的荒谬至极!
首先,刚才已经说了,赵丹是明君,幼年继位,能力出众又正值壮年的明君,会听信这种骗小孩的谣言?其次,赵国虽然将才凋零,可文官贤臣众多,上面说的那一堆人精难道个个都突然傻了?
很显然,这不可能,所以,这肯定也是杜撰出来的故事,谁信就就是傻子!
故事三,“赵将括母”,说的是赵奢的老婆,赵括的老妈,听说赵王要任用赵括为帅,连忙去见赵王,说你能不能派我儿子去,他爹说了他不行,所以他不行,如果非要派他去,那如果他战败了,您不要牵连我们这些家人。
首先,我们先不管他这个妈是不是真的愚蠢到干这样的傻事,我们权且当她干了,好,那问题来了,她去干嘛?
上面说了,傻子都知道这是去接烂摊子,九死一生,所以当妈的舍不得儿子年轻轻的去送死,这是人之常情,我想大概是出于这个目的,至于说战败牵连家人。
这个编故事的估计连战国时的赏罚制度都不顾了,因为除非他投敌叛国,否则一个将军堂堂正正的战败,何时家人会受牵连处死的?
好了,也就是说很可能这三个故事其实都没有发生过。反正,赵王看到赵括请命,很开心,因为他是知道赵括的名声的,赵括小时候,就能和一代名将的父亲论战而逼得父亲束手无策,这朝堂上站着的大才们有一个算一个,都被他“求教”过,但都论不过他。
于是,君臣再次促膝长谈,蔺相如担心赵括年纪小,统率力不足,老臣这么想,很正常,可最后,君臣几人还是都同意了,大概猜想一下,可能是被赵括表现出来的个人魅力征服了,于是,走马换将!
可接下来,更大的疑点出现了!
~~~~~~~~~未完待续~~~~~~~~~
东篱若尘(文俊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