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朋友还埋怨说:“每到换季,家里就乱糟糟的”。是啊,在这个物质过剩的时代,再加上各种广告宣传力度不断增大,我们都忍不住会买买买,不管用不用得上,不管适不适合我们,喜欢就买。
每到换季要把平时穿的衣服替换掉才发现,除了衣柜塞满了衣服,家里的各个地方都塞满了碍眼的杂物。住在这样的环境,也难怪自己容易心烦气躁了。
这两个月总算忙完了手上的事,恰好遇上换季,又到了什么都想买买买的时候,再看看塞满两个衣柜的衣服,和眼前被杂物掩盖的桌子,特别是煤气瓶旁塞了一堆的塑料袋,突然想起别人介绍的一本书特别适合我看——《断舍离》
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本书就是一本教别人收拾杂物的书,看过才知道,在清理杂物的过程居然有这么大的哲学原理。
书上所提到的“收拾”和我们平时的收纳整理不太一样,如果像往常那样把一堆杂物拿出来,又整整齐齐塞回去,这种动作是毫无意义的。
而断舍离的首要任务是“排出”。即新陈代谢,先在大脑构建一个自己的理想空间。
然后开始行动,把旧的、没用的、不喜欢的东西先处理掉,再进行污垢等方面的清洁,最后在空间里增补一些让自己舒服的物品。
书里提到了一些整理的评估,其中[751]法则在整理的时候可以用上,即:
7是指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如衣柜,收纳柜的地方放的杂物占空间的七成,让物体之间有自由拿放的空间;
5是指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如收纳架,书架等地方放的杂物占空间的五成,让杂物变得一眼看起来更加舒适;
1是指展示性的空间,如鞋柜的顶面部,玄关面部等地方放的杂物占空间的一成。这些地方可以放一些装饰性的物品,如花瓶、摆件、又或者是墙上挂一幅画,形成一种展示性的空间美感。
书里讲过,很多人家里大概有八成的东西是用不上的,只有两成的东西是正在使用的。看了本书的三分之一,突然让我有想收拾屋子的冲动。在整理杂物的时候,发现大部分杂物都是上次搬家的时候舍不得扔掉,直接堆在床底或者一些不易发现的角落。
一开始本以为把不重要的东西扔掉即可,但做起来并没那么容易。
打开各种各样以前用完舍不得扔,用来装杂物的月饼盒,纸箱这些,才发现好多都是我以前用不上,又舍不得扔的“精神财产”,例如还没画完的画、一些别人送的礼物、还有一些特价买的,比较精致又用不上的小东西。这些东西跟随我搬了几次家,而且只有搬家的时候才会打开看一下,真心不知道我留着它干什么,但扔的时候却掺杂着很多可惜和不舍的感觉。
而断舍离要教会我们的其实就是放下执念,里面有一段话我觉得特别有道理,意思大概是这样的:所有的物品都是来自地球的借用品,我们只不过是把花钱买来或者别人赠送得来的东西错以为是自己的。如果物品与我们自己的关联度越来越低,说明我们与它的缘分已经尽了,应该放手让它去该去的地方。
于是那天我扔了整整六箱的“精神财产”,还有衣服,两个衣柜一个行李箱的衣服被我压缩成一个衣柜的衣服。
书上说,如果真正看懂了《断舍离》的人,收拾家务起来会特别轻松的,可能我对物质的执念太根深蒂固了,即便道理呈在眼前,那些将被丢掉的衣服和杂物,我再看一眼都有可能再次拿回来舍不得扔掉,但我不敢那样做。
断舍离的理念不仅包含了空间美学,还包含了时间观念、情感等各种哲学原理。
“从局部看整体,从整体看局部”,即从荷包就能看出这个人的家庭的经济状况。据说一个犯罪的人家里一定是脏乱无比的,而且他的情感是与处可泄的,最后就导致了自己走上了犯罪道路。
所以说,一个整洁舒适的家和一个杂乱无章的家给人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大家都不言而喻了。
这本书是源于瑜伽呼吸哲学,主要理念是以必要、舒适、愉快为主要目的,抛弃对物质的执念,让物质以我们自己为轴心,从它和我们的关联度比较疏远的物质开始整理,以空间的舒适度为主,让家成为一个新陈代谢的,有呼吸的自主空间。
我和老公说:“我把我的精神财产还有很多东西都丢了!”他说:“我早想让你丢掉了,就怕你不肯。”然后说“你收拾完这个家之后看起来确实舒服了很多”原来他早就有这种理念了。
很多时候,心境要到达某一个高度才能看到别人看得到或者看不到的东西,这本《断舍离》真的很有用,而且里面还有很多我没来得及表达的真理呢。
如果现在你的家里也是像我家一样杂物成堆,乱糟糟的;如果你现在心情也是低迷的,烦躁的,可以抽些时间出来看看这本书。
其实有些人会执着想找原版书看,但原版书也没那么容易买到,其实原版和修订版的书的区别只不过是外壳不有些不同,它的核心内容是一样的,只要领悟到那个里面的真理,也同样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