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两年来,你是否坚持着在各大知识付费平台上学习?得到、喜马拉雅、知乎live、千聊、荔枝微课打开了无数遍,可现在认真细想一下,有多少知识是通过知识付费平台获取的,为什么以前在校园,枯燥的语文、混乱的数学、无聊的英语、还有各类其他课程我们都一一掌握了,而到了现在,却觉得自己什么也没学到,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来呢?
想想以前在校园,你学习的好的课程是否具备了以下3个要素:好老师、好课本、好的学习氛围,而互联网其实是把线下的东西搬到了线上,所以,运用逆向思维,知识付费平台没能学到知识的3大痛点就是:
1、老师良莠不齐
2、课程体系不科学
3、没有学习氛围
-1-
值得思考一个问题:教育领域是否存在去中心化的可能性?所谓的去中心化,也就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因材施教,而不是拿最优秀的老师教所有的学生,可以举几个例子来辅助理解,今日头条是去中心化,之所以成立的逻辑是对一个普通市民来说,今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来石黑一雄关我什么事,我只关心《羞羞的铁拳》好不好看,网易云音乐是去中心化的,成立的逻辑是周杰伦的歌是你们觉得好听,还有很多不知名的音乐比他还好听。那么属于教育领域的知识付费产品是否可以去中心化呢?这个问题我也正在思考,还没有最终结论
众所周知,互联网是一个见光死的地方,也许所谓的知乎大V就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屁孩,知识付费平台也一样,掺杂着很多的水货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也是在网上东拼西凑而成,老师虽然就是知识的搬运工,但缺乏对知识的判断,把错误的知识搬运给学生就是误人子弟
-2-
教科书是一项伟大的发明,能够将很多复杂的知识模块化,从浅入深,同时提供课后练习巩固知识,是一个完美的刻意练习模型,但学习是反人性的行为,想想我们以前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是老师强迫我们课前预习,上课限制我们自由,课堂上不允许玩手机,只能专心听课,课后布置作业,作业批改提供反馈再修正才坚持下来的,而现在的知识付费平台,这些都不存在了,所谓的体系课程没有经过教研(教育研究)、没有进行课程研发、也没有反馈机制、更不会限制我们的自由强迫我们去学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通过知识付费平台学不来什么的原因
-3-
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同样重要,在学校的时候,有一群同样好学的人与你一起学习,能够给你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每当你要懈怠、要放弃的时候,瞄一眼旁边正在奋笔疾书的同学,立刻就能精神大振,而知识付费平台建立在手机之上,暂且不说旁边没有同学老师的监督,也许微信响了一下,你也会忍不住立刻打开,瞧瞧谁给你发微信了,这怎么能有所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