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宁的父亲为了帮扶偏远地区教育选择去支教三年。去时是和小宁沟通过了的,但身边长期缺少父亲的陪伴,小姑娘逐渐变的沉默、敏感,孩子妈妈向班主任寻求帮助。班主任和小宁聊天沟通,小姑娘表面没有什么反应,回家却和妈妈争吵,说妈妈跟老师说这些,影响自己在老师心中的形象,不尊重自己。如果你是小宁的班主任,你准备怎么做?
【姓名】安艳慧
【3.24答辩】
这是小宁因缺少父亲陪伴而导致的心理问题。如果我是小宁的班主任,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小宁:
1.和小宁分享自己和父亲的故事,找到共鸣。每个人都会和父亲有着许多难忘的故事,和小宁分享自己的故事,小宁跟老师分享和爸爸的故事,引起共鸣。然后告诉小宁,爸爸去帮扶偏远山区是因为爸爸很优秀,需要去帮助更多的人,我们应该以爸爸为豪。在家里要做爸爸坚强的后盾,经常和爸爸联系,分享自己和妈妈的喜怒哀乐,做好自己,替爸爸照顾好妈妈,爸爸知道后会以小宁为豪,世间最好的亲子关系就是以彼此为骄傲,相信小宁能够做到。并且告诉小宁,妈妈之所以跟老师联系,是因为妈妈关心小宁,关心则乱,并不是不尊重她,反而是爱她的表现,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和父母顶嘴吵架,这是不礼貌的行为,会伤父母的心,希望小宁和妈妈道歉。
2.和小宁的父亲联系,促进父女关系。建议小宁的爸爸工作之余多和女儿联系,尽量做到路程隔千里,心里零距离。有了频繁的视频电话,虽然爸爸不在身边,相信小宁也能感受到父爱。
3.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小宁,重拾快乐。在平时多关注小宁,有情绪波动及时和小宁谈心,时刻关注小宁的动向。周末假期,多布置“共做一道菜”、“踏青照片征集”等生活类家庭作业,促进小宁和妈妈的关系,寻找快乐。
申茜
案例
小宁的父亲为了帮扶偏远地区教育选择去支教三年。去时和小宁沟通过了的,但身边长期缺少父亲的陪伴,小姑娘逐渐变得沉默、敏感,孩子妈妈向班主任寻求帮助,班主任和小宁聊天沟通,小姑娘表面没什么反应,回家却和妈妈争吵,说妈妈不尊重他。如果你是小宁的班主任,你准备怎么做?
答辩:
这是一个因缺少父爱导致学生过于敏感的案例,基于以上案例我想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寻求化解之道。
1.开展班级活动,用集体的力量教育个体。《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班会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我会以“责任与担当”为主题开展系列德育活动,通过班会让学生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职责要求的事情是必须要做的,做到道德提倡的则是高尚的,甚至是英雄。特别强调小宁的父亲去偏远地区支教一事,让小宁沐浴在受人尊重,让人羡慕的氛围中,对父亲支教一事产生自豪感,消除对父亲的误解。
2.多加关注,抚慰心灵。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积极情绪占主要情绪时,事情就会朝着积极的方面发展。我会和各任课老师一起对小宁多加关注,比如上课多提问,多鼓励,多夸奖,下课多交流,唤醒小宁的积极情绪。同时提倡学生们一起关注她,关爱她。
3.真诚沟通,走进学生心灵。根据心理学中的自己人效应,我会真诚的邀请小宁共度一个美好的下午茶时光,谈谈“自己”与小宁类似的经历,与小宁站在同一战线,再谈谈自己的感受与做法,间接引导小宁要积极乐观面对,以父亲为荣。
4.家校共育,寻求合力。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会和小宁的爸爸取得电话联系,述说小宁的近况,并和其父亲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比如每天一个电话,一周视频一次,多与孩子沟通,多加关注孩子的心理,让孩子不在缺少父爱。
不是一次班会、一次谈话就能改变一个学生,我会持续的关注小宁,适时调整教育方法,真正实现让小宁重回活泼开朗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