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术篇
2017年初,由魏校长牵头学术委员会正式成立。成立之初魏校这样解释学术一词——学校内任何一项工作皆为学术范围。回望过去一年,自己只是在学科本体性知识一个模块走在了学术的道路上。
上半年数学组第一次开展了‘我为课狂’活动。参与人员各教研组长。活动目的:1.搞清各年级重要概念建构历程。2.创造符合新港的数学框架。为下学期全校课程的实施做准备。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容易,可正真实施起来还是困难重重。从最初三个目标(基础目标、核心目标、拓展性目标)的理解,再到逐字逐句的修改往往需要一节课时间。经过3节课的摸索,我们团队终于可以熟练、精确的制定三级目标了。这个在下学期各年级‘我为课狂’中得到了体现。接下来的课前挑战单环节又出现了问题,因为第一次使用大多数孩子搞不清问题,结果胡写一通。这就给后续的教师分析带来了很大障碍。为了挑选出适合教学的典型问题,通常需要翻阅3~4遍才能勉强找出需要的错误。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概念建构的历程不清晰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其次才是挑战单的设计是否合理,挑战单问问题的语言是否恰当。这些都是需要深思的问题。多少个夜晚团队成员一起奋斗,多少次面红耳赤。当正真进入课堂,又是另一回事,往往把握不住自己和孩子争夺时间。究其原因还是教师自身观念的问题。解决这问题还是要多读经典书籍,《数感》、《人是如何学习的》、《玩数学,学数学》…。最有效的方法还是要听专家解惑。今年六月份后每周三都去国际教研,每次最期待的就是王校的点评。好多以前困惑的地方经王校点播,往往能够豁然开朗。自己头脑中的概念建构历程也越发清晰,自己的教学观念也在一次次的改变。
二、课题研究篇
五年级课程涉及到分数、长方体。分数是孩子数观念的高度发展产物,生活当中运用比较少。也就是说前景观念比较欠缺。所以学习起来难度很大。长方体的是孩子第一次正真接触立体图形。需要经历从以前的整体感知到局部特征的精确学习。以前周长、面积的建构都是建立在静态的基础上。孩子在本质上没能正真的建构出概念。对于结合几何变换的动态建构就成为了本学期的重中之中。
基于上述原因及给数学组做出案例两个层面考虑。故选择了这两个板块(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作为课题研究。经过查找资料——反复思考最后有了大致的框架。出于对于课程的热爱、生命的尊重。课余时间、晚自习、晚上回家都沉寂在反复推敲、敲打键盘之上。创造的过程也是对于自己多年来思路的整理。受这两年学习的恩惠,过程中以前头脑中碎片化的概念这次都连成了线。做到自己满意的地方往往十分兴奋。也许正是这种原因,2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创造出自己认为满意的课程。(分数意义)
当踏踏实实经历了第一个过程,《长方体》课程的创造也就显得心应手了。一个月时间就形成了可以进入课堂的ppt。当自己的课程在课堂上呈现,当孩子们的表现达到课程要求或者超越要求时,往往会给彼此带来精神上享受。我喜欢这种‘享受’,渴望这种‘享受’出现在每节课上。
下学期‘我为课狂’以年级的形式开展,大多数情况下自己都是扮演指导的角色。过程中感觉到我们教师求知的欲望,向上的态度很是欣慰。新港有你们大幸。参与各年级的教研对自己来说也是一次成长的机会,自己知道是一回事讲给别人又是另一回事。教研、评课得过程是幸福的,乐在其中。
三、自我成长篇
上半学期主要读了《数学十万个为什么》、《南明数与代数框架》、《数感》、《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数感》、《基本概念与运算》这次是第三次读主要是带着实习教师共读。这次共读带解读,又进一步重组了自己的一些观念,好书确实需要多读才能理解作者的意图。
下学期主要读了《人是如何学习的》、《后现代课程观》、《玩数学,学数学》。《人是如何学习的》有王校长解读感觉还行。《后现代课程观》自己读不太好懂,先囫囵吞枣的读了一遍,期待‘大家’的解读。
2017年‘南明年会’在国际学校召开。自己有幸代表新港数学组出席。会上向各位校长及老师阐明了新港数学的课程方向。第一次站在这么大的舞台上,第一次面对这么多人。说不紧张是假的,还好不负所托顺利完成了自己的讲解。会后紧张的肚子疼,也是人生第一次。
坚持从另一个维度讲也是一种成长。2017年参与了 ‘海拔五千’,每晚睡觉前都会反思自己一天所得。坚持一年,对自我成长带来了两方面作用(监督、清晰化)。
四、工作篇
2017年是新港数学腾飞的一年。也是自我突破的一年。第一次制定学科课程框架,第一次制做全新卷面分析系统,第一次架构数学组资料包,第一次举办奥数竞赛,第一次举行颁奖典礼…。太多的第一次,太多的的挫折,太多的喜悦都成为了生命中的财富。
生命源于热爱,创造扎根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