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习写作的朋友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在保证输出的同时,必须要输入。而输入就需要大量的读书,通过读书来寻找灵感。
而有很大一部分人,读了那么多书,在输出的时候,却仍然卡壳,写不出来东西。于是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领悟力太低了,确实不适合写作这项工作。
究其原因,还是读的书内容没有记住,看得多,有印象的少。那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赋予读书一个目的,读起来更事半功倍
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写到了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写读书笔记。
在南北朝时期,学者任末家境贫寒,但非常喜爱读书。每次读书有了心得,都写在自己的衣服上,以免自己忘记。他的学生们很钦佩他的勤学精神,所以十分珍视老师的衣服笔记,常常用干净的衣服来换他写满字的衣服。他常说:“人如果不学习,怎能有所成就呢?”从而看出写读书笔记是多么重要。
我们大多数人读书,想的都是充实自己,所以要多读书。读完之后的感受,无非就是觉得作者很牛,说的非常有道理,然后接着读下一本。
这种读书法到最后就演变成了一种形式,为了读书而读书,时间一久,对书的印象淡忘,此时“充实”就像被放了气的气球,又恢复成原状。
柏拉图说:“养成记笔记的习惯,是人类记忆的美德。”如果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坚持写读书笔记,一本书读完,你会发现,竟然在书中提炼了这么多对自己有用的东西。看着满满的收获,此时,你就会觉得原来记读书笔记还真是个好东西。
如果下次读书带着写读书笔记的目的去看书,在看书的时候,相信你就会特别仔细和专心了。没看明白的地方,还会反复又看,如此一来,对这本书的印象就很深了。
前不久,朋友找我帮忙,要写几篇关于玉兰花的小短文。我对玉兰花不是很了解,当然写不出什么内容,所以只有对着百科研究起来。从品种到注意事项,反复研读以后又用自己的话来归纳总结。如果不是写玉兰花文章,估计我对玉兰花的了解就只停留在“美”这个字上。所以,有了以写文章这个目的来关注玉兰花,我对玉兰花的了解就更深入了。
二、摘抄是写读书笔记最好的办法
而写读书笔记最基础的写法就是,对书中原文的摘抄。就像梁启超在《治国学杂谈》中说:“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个方法是极陈旧,极笨,极麻烦的。什么方法呢?是抄书或笔记。”并强调“这种方法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开这条路。”
像写书评或拆书稿,一旦,思想中有了写书评或拆书稿这个目标,在读书时肯定会不由自主的摘抄书中自己觉得有用的内容。这样一本书读下来,精华内容全被提取出来了,对这本书的印象也非常深刻了。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样摘抄会很麻烦,耽误更多的时间。首先,有这种想法的人,就是在为你自己思想上的懒惰找借口。
不要觉得摘抄原文没有多大意义,在遇到书中经典段落句子的时候,因为摘抄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思考,自己怎么才能写出这样优美的句子来,摘抄的多了,还能一定程度地提升自己的文笔,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就指出了读书摘抄好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点:
一、促进和加深记忆
摘抄书中的文字会让你对书的内容进一步加深记忆。不摘抄做笔记,也许不久你对那本书的印象就模糊了,经过自己亲手摘抄的内容,你会记忆犹新,保持这段记忆很长一段时间。就像古人们经常爱抄书,除了当时条件的因素,抄书确实能使人“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理解吸收
摘抄过程中经常还会突然产生自己的想法,此时就要连同自己的想法一起写下来。写下想法的过程即是对书中内容吸收转化的一个过程,真正做到把书中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了。
就如古时候的教书先生,教学生们读书都是直接背原文,把原文背熟背透了,自然也就揣摩出了书中意思。
写下自己的想法或评论,还可以和作者进行对比,看清自己的水平,正视自己的思想浅薄,以激发自己对事物有更深入的思考。自己的这些思考结果都是以后写作最优质的素材。
所以摘抄可以说是,读懂书中精华的重要步骤,不能省略。在摘抄大段大段文字的时候,确实比较辛苦,抄多了眼睛看花了,还可能写错行,更是让人焦急。
那么接下来,就有几个让摘抄变得更顺利的小技巧,让摘抄大段文字时,不再因抄错愁眉苦脸了。
1、把摘抄的笔记本挨着书放,不要放太远的地方,免得读书入神而忘记记笔记了。
2、避免把下一行的内容写到上一行,可以在被摘抄的段落上贴便利贴,写一行贴一行,这样就看的清清楚楚,不会错行了。
3、在书被摘抄的那一页,夹上回形针或是书签,要是不小心书被合上了,一秒就可以找到相应位置。
总之,读书写读书笔记才是对书很好的理解与吸收。在网上看到一句话:读书后要回味,有需要的要动笔记,最好还能写出来一部分感想来。这句话也正说明了读书笔记的重要性,要想真正读书,就把读书笔记写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