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生羊
图片|来自网络
昨晚和父亲吵了一架。
矛盾的焦点仍然是关于将来高考的专业选择和就业方向。
起因是父亲春节走亲戚,发现表姑的孩子,也就是我的表姐,大学毕业5年,仍在为找工作的事情奔波。
她的情况我简单说一下:高中学的理科,大学考的是本地一所重点一本(但不是211),学的是普通话语言专业。毕业后她分配到了另一所城市,在国企上班,从事设计工作,月工资两千左右。
表姐心高气傲,不甘心拿这么点工资,于是辞职,几年下来找到的工作月薪不过三千左右。一年一年过去了,她也有些灰心丧气,不再像年轻时那么意气风发,毕竟自己也不小了,奔三的年纪,却连一份稳定工作没有。更重要的事,她现在被当成了家族里的“反面教材”,原因就是当初填志愿时姑姑苦口婆心劝她报考师范或者警校,她都没听。“现在后悔也晚了。”这是长辈们提到她时普遍的第一反应。
去年她弟弟结婚,我俩一起当伴娘。她穿着一身朴素的旧衣服,170的个头,身材很好,人很瘦,说话也很温柔,当时我正面临选科,她很热心为我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回来的路上,我们坐在一辆车里,期间她偶尔看了看手机,盯着微信上一个我不知名的人的聊天记录发呆了一会儿,没有出声。
快三十的年纪,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婚姻,更可怕的还是街坊邻居的流言蜚语,明面上惋惜这个姑娘背地里却笑话她嫁不出去。她的父母也为此愁眉不展,每天都是一个劲训她。
是啊,在这个县城世俗的眼光看来,25岁以前还不结婚,就是罪过。
眼下她也渐渐被磨去了棱角,正在准备考师范,听说她偶尔也会絮叨:“早知道当初报师范就好了。”
这种后悔,更加助长了长辈们自以为是的高见,尤其是我的父亲。
昨晚父亲喝了酒,加上最近要钱不顺利,只好东奔西跑借钱,欠了很多债,还要还房贷……他心情不好我可以理解,所以当晚并没有太激烈的反抗,只是顶嘴了几句。
大概挑动了父亲最敏感的神经,他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怀才不遇的人,非池中之物,却奔波落魄至此,所以他拒绝自己的女儿去挑战未知的未来。
“闺女,你爸我当年的野心不一定比你小,但现在呢,你看看我。”他微微醉了,脸色发红。
“你活得不好,不代表所有人都混得不好。”我毫不客气的反驳。
“呵呵,你看看你表姐,连个工作都不稳定……”
“那是她没本事!”
“就你有本事!”他不屑一顾。
……
最后,父亲说:“我不管你,你愿意怎样就怎样,只是将来不要到我面前诉苦。”
我一字一顿的说:你放心好了,我将来就是过得再差,也不会跟你大谈“当初怎样就好了”。
大概是酒劲上来了,他脸烧的通红,一个人絮絮叨叨:“北上广这些大城市,一个人单枪匹马,很难闯出条路来,尤其是一个女孩……”
期间母亲好几次拉住我,最后我也听不下去了,我说:“爸,你心情不好我可以理解,但不要把自以为是的经验加在我身上。我想留在北上广,我想超出现有的阶层和圈子,去体验大城市的生活。你失败,不代表我就没有可能,你不可以因为自己的不如意,就掐断了我飞出去的翅膀。”
说完,我放下筷子,安安静静回到了房间,胃里很不舒服,像是压着一股气。
冷静下来之后,我突然想到了近几年经常听到的一个词——阶级固化。
以及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寒门再难出贵子。
我记得高二历史第一节课,老师就提到:美国的名牌大学,全部都是私立大学,学费高昂,不是一般家庭承受得起。公立大学也有,但毫无例外,管的松,学风低下,出来的学生平庸。
最近有项调查,哈佛大学2018年新生,46%来自超级富裕家庭,近30%的父母或亲戚,都曾是哈佛校友。
而中国,考入清华北大等全国首屈一指的大学的农村学生也越来越少。
社会一方面无情的揭露这个事实,另一方面又在批判阶级固化,寒门学子机会有限。
似乎是这个社会亏欠了寒门学子很多,例如没有为他们提供很多机会和资源。
但是他们有没有站在寒门贵子的角度考虑一下,他们真的愿为人先吗?寒门贵子真的想出去闯吗?是这个社会不给机会,还是他们根本不想迎接挑战,过一种未知的生活?
就像我的父母,即使我的成绩足以考到北京985,即使我愿意读研、学习计算机,进入互联网多元工作环境,我的父母仍然希望我考本地的大学,毕业后直接回家乡做一名老师。
寒门,经济基础的贫瘠决定了这个阶层的最大欲望就是温饱,最大的理想就是安逸的生活,重复、简单、单调,例如做一名老师,享受假期、轻松的工作和安全单纯的校园环境。考公务员,拿国家铁饭碗。
他们无法理解所谓的“斜杠青年”,每天下班后累死累活还要坚持码字,而且无报酬。
无法理解那些上班族早起跑步,而不是躺在被窝里舒舒服服睡一觉。
无法理解在北上广这些大城市日日如陀螺般忙个不停的创业者,在他们看来,简简单单的活着,拿一份稳定的薪水就很满足了,最好一辈子不用承担一点风险。
更可怕的是,他们会把这种贪图安逸的思想传给下一代,告诉他们:你不用活得轰轰烈烈、试图改变世界,那些风险高、工作强度大的事,留给别人去干,我们普通家庭,没有资本,只要平凡的活着、干点简单的事就行了。
所以寒门学子更多留在家乡,教书、警务、公务员,避免承担太大风险,也失去了向精英阶层涌动的机会。
有时候我会想,北上广之所以难以让年轻人站稳脚跟,是不是因为这些国际大都市已经成了精英们的天下,由他们这些愿意挑战自己、富有激情的人掌握?而我们因为出身寒门,受到物质的限制,连接受挑战、改变世界的欲望都没有,只想比父辈少吃点苦,活的轻松一点、舒服一点。
某种意义上,穷人思维才是阶级固化的根本原因,当你不想向上爬的时候,谁来拉你都没用。
我之前也曾这样想,考本地大学,毕业后教英语,正好我又喜欢英语,然后按部就班结婚、生子,学校里老师的生活我看在眼里,尤其是英语组,任务轻松不说,关键英语是我喜欢的一门科目。
这种生活并没有错,但我问自己,真的要为了避免失败,就永远放弃尝试吗?
不是的。
我读了那么多书,不只是为了助长自己的软弱,凡事只想舒服点。我不断成长,更不是为了一心沦为金钱的奴隶。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是一个年轻人发自内心的愿望。
“走出去”,是我很早就有的想法。否则不会在初二坚持写小说,希望用文字给人生开辟条出路。不会那么努力学习,拼了命也要考个好大学。
有些时候,幸福与否全凭个人定义。有些人觉得北上广朝五晚九、加班到两三点的日子很苦,但有些人觉得很幸福,因为可以学到知识,认识不同的人,锻炼自己。
有些人觉得在小城里做一名老师,轻轻松松、工作稳定、没有风险很幸福,有些人却感觉被束缚住了,很迷茫,很痛苦。
有些人拼命写文,一有结果马上辞掉本职工作在家自由职业,有些人却喜欢风险投资、和数字打交道,即使成为签约作者也不放弃本来工作。
有些人觉得科研枯燥、收入低避之不及,有些人却乐在其中,愿意钻研。
屈原说:“夫孰异道而相安?”所以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圈子,接触到不同的人。
就像我们学校每晚放晚自习的时候操场上都有人夜跑。下晚自习时间是十点,夏天很热、冬天很冷,但总有人结束了一天学习、身体疲惫的情况下坚持跑步、锻炼自己的毅力。
而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我的同学小郭有一次毫不客气的对我说,夜跑的人都是闲得慌。
我轻轻回答:你不理解。
她瞪了我一眼,毫不客气的说:“对,我就是不理解,为什么要自己给自己找苦吃,都那么累了还要跑步。”
她说的那么理直气壮、振振有词,以至于使我放弃了向她解释的念头。
无非是一件在你看来很不喜欢的事情,恰好是我乐于做的。因此,忙碌成了充实,疲倦也是快乐。
2019年许下一个愿望,将来一定要考到北京,毕业后留在这座城市,打拼几年,浪够了再回来。
人如果不试试,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北漂”两个字承载了太多的寒意与辛酸,但于18岁的我而言,是幸福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