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谈到“白衣天使”我们必联想到医生,最初“白衣天使”是形容各位护士小姐姐的,现在通用到身穿白大褂的所有医务人员。这是一个很美的词,但真正理解起来好像在社会大众中有着误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白衣天使”就意味着医生“无所不能”,有着起死回生的能力,似乎送到医院的病患就一定健康出院。我真希望普及一下这个词,我更希望别再将医生称为白衣天使。
怎样描述医生这一职业呢?我真说不好,不管说什么,势必或多或少的带有一点主观情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医学文化让我们觉得,医生是什么病都可以治的,治不好死人的都是医术不精的庸医,于是我们有华佗妙手回春,叶天士等一类堪称起死回生的医生。到现代,医学技术不断发展,一些高科技的医疗器械对于临床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那么,这就意味着医生就更应该具备让每一个病人都可以痊愈的能力吗?显然不可能。
很多来医院的病人就是因为腹痛或者好好的走到医院的,可是没多长时间就死在医院了,家属十分不理解,有的家属情绪太过激动直接就动手,医生们也很是无奈,更多的是心寒。当然,我绝对的相信存在一少部分综合素质不太好的医生,确实有“货真价实”的临床事故,对此不为这少数人作任何辩解,但希望大家明白人无完人的真理,针对具体事件来说,有些可原谅,有些不可原谅并遭到同行谴责。
绝大多数从医者真的是竭尽全力了,谁想要自己的病人就这样离去呢!哪一个医生在高考填报这一志愿时不是怀着一副满腔热血,想要救死扶伤的热忱呢?但面对人体这么一个复杂的机体,一个症状有着上千种病因,有时候真的是心力交瘁,无能为力,那种觉得自己太过渺小的感觉恐怕他们真是难以描述吧,我们更无法说什么感同身受。每每听到哪家医院哪个医生被打了,捅死了,打残了,我内心就格外悲痛,培养这么一个医生得多少年呀,再看看自己桌上那一本就1000多页的书摞一摞,我就想,学医真的对吗?先不说学起来太难,不谈大学上的跟高三似的,也不抱怨从进入大学就早上六点起晚上十点四十才离开自习室,就单纯考虑到以后的工作环境心里就一阵凉意。但不知道为什么还是这样坚持着,不知道为什么从一开始的不喜欢就到了现在这样一种爱的无法自拔的状态……
我们老师是这样鼓励我们不要放弃的:“你要相信很多病人及家属是很好的,当你看见自己接诊的病人幸福的出院了你比他还开心,那种中五百万的感觉懂不懂,所以,成为一名医生是值得自豪的事情,况且,你都上贼船了,能下去吗,下去你就得淹死,还不如踏踏实实的待着”。于是我们在玩笑中毅然决然的努力着向前走。
绝大部分的医生是确确实实拿病人当自己的亲人看待,他们不是外界所传的看惯生死,一副对生命漠然的态度。曾有好几位老师讲述起过往都仍是欲语泪先流,时隔多年,那份情感再被触碰依然会在心中波动。那位老教授说起之前一位急诊来的病人在众多医生的抢救下仍然逝去,手术结束后他痛哭许久,眼睁睁看着生命的消陨,那一刻感觉自己从未有过的卑若尘埃,在生命面前,自己有着太长的路要走,太多的东西要去学习。
为什么现在的医疗环境却越来越差?为什么医闹要愈演愈烈?真的是家属缺乏理智吗?抑或真是医生职业素养问题呢?我想针对医闹绝大部分有着媒体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要博得头条获得利益迎合大众维持企业运转,于是让医生做了牺牲品。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年久不坠的道德传统下,医生获得光荣封号“白衣天使”,可是如今却被“白衣天使 ”道德绑架,医生不是大众口中的白衣天使——可以起死回生的人,他们仅仅是高考选择了医学专业,而别人选择的是机械自动化而已,只是选择道路不同,他们仅仅是普通人,有家庭有父母有儿女,要为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劳顿。生命太过伟大,人类进化如此复杂,医学还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医生要不断去学习,对待生命要心存敬畏竭尽全力,不失初心。而大众更应该转化观点,不是把生命交给医生就依然能喜获生命,医生不是医院,医院也不是医生。互相给一些理解,做彼此的家人,媒体也扮演传播正能量者,社会医疗界会更和谐,发展会更快。
如何控制伤医事件的发生?我想,当医生真的感受到病人的温情,当病人真心感受到医生的关切,当医生根根本本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当病患的的确确体会到医生不是救世主活菩萨的时候,当医学知识可以穿插到九年义务教育中的时候,或许真的就消声灭迹了吧!
愿每一位医生都还是原来的你,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并珍惜来到你生命中的每一位把信任交于你的病患;愿每一位病患及家属都把医生当成你的家人,理智对待医院与医生,学习理智的手段沟通解决问题;愿社会不再对任何人任何事进行道德绑架,愿医改越来越好;愿千千万万的医学生依旧坚持自己的道路并潜心学习。
爱花,爱书,爱生活,爱每一个可爱且善良的你。(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