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國之文明,經歷數千年而未曾中斷,于世界諸國之中,蔚為『獨特』。
故現代風潮興起之時,吾國之精英,猶不肯放棄改造舊文化之努力,始終未曾全盤西化。
民國八年,胡適先生于《新思潮的意義》中提出:『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民國諸君,雖以白話替代文言,然文風多有獨創,『雖有西學之影響,亦未曾脫離吾國之實際』。
『於建築之領域,脈絡也大抵如此』。早年國人不第工匠,以為下品。自總理陵園徵求圖樣以後,社會一般人士,始知建築學與建築師之地位。在建築領域,民國以來與從前全然不同,非唯新思潮不斷衝擊,新材料新工藝亦不斷湧現。
遂有一種折中主義,拿西方格式做屋體,拿中國格式做屋頂。知名建築師範文照針砭時弊,亦自反省,與全然守古決裂,提出全然推新之思路:“一座房屋應該從內部做到外部來,切不可從外部做到內部去。首先科學而後美化。”餘至今讀來,仍有啟發。
/
器
物
/
『傳統器物,自遠古以來,也是從無到有』
何以至於今日,沿用舊有形式便稱為中式,舶來之物便稱之為西式,造物只根源在於何處,如何才能秉持一心,而窺見鬼斧神工。『何謂科學,造物各種方法,何謂功用,建築各種場合,所以由內而外,建築才有生命力』。這是一個時代之中最恰如其分的詩篇,沒有沿用古人,亦沒有抄襲西方,自出機杼。
建築如是,器物亦是如此,如今的復古審美一如當年現代風潮。形式只是外在,雖然表面反復輪回,卻是歷史車輪在不斷前行,卻是審美的不斷進步,卻是人心的不斷追求。
/
形
式
/
『器物之用,必須從生活細節開始,然後才追求形式之美』
古人之器物,必須經過重新審視,才可以重新發現品位。『形式必遵從內心,再次創作,元素雖多,可以存乎一心,再加以運用,有傳承,也有創新』。時代潮來,認知在不斷更新,而內心孜孜不倦,猶在時光之中尋找『盡善盡美』。不將就,不妥協,不盲從,認准理想,孜孜不倦,集文成書,聚沙成塔。
/
淺
喜
/
『淺喜器物源于宋,明,起于文心,成于雅趣,應於生活』
不泥古,不造作,時值深秋,淺喜攜器物往滬上融藝術空間小居幾日,佈置展出,感受人文薈萃,體驗時代脈搏。
園子是範文照的故居,藏在徐匯區的老巷之中。永福路4號,大門極其普通,卻不知其中屋舍別致,草木蔥蔥,別有洞天。園子現在的主人是岳冬先生和孔淑貞女士,他們倆長於書法、繪畫。老房子目前是上海『融社』常年活動場所。
淺喜器物,擺在民國的園子之中,似乎是『一種輪回,是一種新生』。從古玩市場上的各種魚龍混雜的古董,到拍賣行日益升值的藏品,只是少數人的興趣和遊戲,這個遊戲之中術語繁多,真假難辨,需要諸多的知識積累和慧眼識物。然而這種興趣即是千百年來未斷的文人雅趣。
我們需要的是將古人的智慧了然於胸,尋找傳統審美在當今的價值,尋心造物,繼續前行。『因為在許久之後的未來,也有後人在評判我們這個時代所創造的器物,所經歷的風景,然後有所感悟,會意古今』。
正如現在這個園子,歷盡風霜,機緣巧合之下,『彙聚文氣,重獲新機』。
|圖:淺喜 |
|文:淺喜 |
|器物:淺喜 |
---- THE END ----
文图浅喜原创
【未经允许|禁止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