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典理念:
让孩子拥有发现美和独立思考的品质。
2019.03.29
今日赏析微课堂分享~
解读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系列
大众传媒已渗入到现代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人类可以跨越时空观看任何想看的景观,甚至是个人隐私。消费社会包装起来的明星神话一经诞生,就受到注视和追捧,成为近乎全面曝光的“被看者”。大众作为“观看”的主体,看到的是否真实?又是什么力量支配着“观看”这一行为?
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创作了一系列名人肖像作品,其中以玛丽莲·梦露系列最为出名。他用版画复制的方式,模仿工业社会批量流水生产的创造行为,展示出现代人商品化的生存处境,展现被图像包围的世界。
从“被看”“观看”、支配看与被看的图像制度体系三个角度,对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系列进行分析,揭示图像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及安迪·沃霍尔波普艺术的现实意义。
一、被观看的玛丽莲·梦露
巨大而重复的画作,千篇一律的面孔
不同于以往的传统肖像画,安迪·沃霍尔的名人肖像画给人以圣像画般伟岸高大之感。一九六二年,在玛丽莲·梦露去世的几个星期后,安迪·沃霍尔开始了玛丽莲·梦露系列的创作,并在一九六七年复制了这一系列。梦露系列的人物图像来自电影《尼亚加拉》的剧照,安迪·沃霍尔将原始图像进行裁剪,只保留人物头部,大量复制同一图像,尺寸巨大并位居画面中心,吸引观者驻足仰视。
安迪·沃霍尔在画幅中充分施展了复制技术无限放大的优势,无论是单调重复的名人头像、全身像,还是可口可乐、坎贝尔汤罐头等日常用品,都刺激着观看者的视觉神经,挑战了以往的观看经验。
有趣的是,尽管玛丽莲·梦露是从好莱坞造梦工厂中诞生的大众明星、性感女神,但在安迪·沃霍尔的作品中,她与超级市场里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无异,所有的形象都位于画面的中心,都是被观看和“使用”的对象,都是被消费的图像。在画面中,明星、政要或者日常用品的意义已经消失,观众看到的仅仅是这些形象、符号本身,象征着大工业时代批量生产的商业消费品。
安迪·沃霍尔制作了近三十张关于玛丽莲·梦露的作品,这些重复的图像重现了玛丽莲·梦露昔日的光彩以及她在媒体上的曝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