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诗人肖邦的作品,总给人以诗意浪漫的感觉。
《雨滴》很好地契合了这个特点:浪漫的雨滴,美好的向往与等待,雨中漫步的惬意;与爱人相依偎的甜蜜;等待晴天的向往;雨滴、雨丝、雨巷,都为雨天增添了无限的浪漫回忆…
爱雨的人,都是感性浪漫的多情人。她们敏感细腻的心思让人感动不已心疼不已…
《雨滴》(降D大调前奏曲)是浪漫主义钢琴前奏曲的创始人肖邦所创作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之一,二十四首前奏曲对整个浪漫主义音乐中产生重要的影响。
《雨滴》是一首流行甚广的前奏曲,它始终反复着一个单音,并伴随着单调的节奏,的确有雨水滴答之感。
《雨滴》创作于一八三八年。当时肖邦正在地中海马尔岛疗养。
关于这首前奏曲的创作,有这样一段传闻:一八三八年,活跃在巴黎乐坛上的肖邦,由于肺病的恶化,经女友乔治·桑的安排,千里迢迢地来到四季如春的地中海马尔岛。
由于肖邦的病情和乔治·桑的衣着打扮,使他们在租房问题上发生了困难。后来经乔治·桑四处奔走,勉强借到一座山殿之中的古老寺院。
寺院中不但毫无设备,而且漏雨,简直不能住人。因为寺院十分寒冷,买东西也很不方便,所以,肖邦的养病得到了相反的效果。
有一天,乔治·桑上街买东西,恰巧下了大雨,迟迟不能回来。肖邦躺在家里既寂寞又惧怕。
正在这时候,房间又漏雨,滴滴答答令人心烦。肖邦在不耐烦之中,起身写作,一口气完成了这首著名的前奏曲。
他创作的《雨滴》,同样也讲述了一个故事,不过却是一个关于聆听的故事。你闭上双眼,戴上耳机,放空思想,只是用心聆听。
肖邦在这首前奏曲中,形象化地使用了一个固定的单音,它伴以单调的节奏型,好像是对有节奏的雨滴声的描绘。这首前奏曲的音乐形象虽然比较单一,但它仍然有许多细腻的变化。
乐曲的开始部分十分抒情,歌唱性的旋律伴随着悠悠自如的“雨滴”声,仿佛是从朦胧的雨中传来的田园牧歌----这段“牧歌”的情绪也微微地起伏变化。
开始是沉醉在大自然的的悠闲,慢慢地变得有些激动,好像是作者对大自然发出的感叹中间部分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段落,它把人们引进神秘的境界。
低声部缓缓行进的旋律伴随着单调而神奇的“雨滴”音型,显得十分深沉、威严。有人把这段音乐看作是一幅富有浪漫气息的图画:夜间,一列人群在庄严而阴郁的众赞歌中神秘地缓步而行。
中间部分的音乐形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庄严的众赞歌中,夹杂着各种情绪变化。
第一个对比的形象,是出现在十二小节的众赞歌以后,低声部的八度双音,在五度的跳进中起伏,加上很强的力度,使这一部分的音乐形象显得十分强烈、鲜明。
中间部分的第二个对比形象,是在它的末尾。这是一段十分抒情的音乐,优美的旋律和歌唱性的低音线条综合在中声部隐约可见的“雨滴”声中,显得十分静谧。
前奏曲的再现部分比较简练,它只再现了一个乐句。但它的尾声比较完整,并且意味深长:音乐渐渐远去,“雨滴”声慢慢消失,留给人们的是无比丰富的想象。
听音乐最好的状态就是什么也不做,闭上眼睛,戴上耳机(当然最好是质量上乘的耳机)跟着旋律,你可以看见雨水轻轻落在屋顶上,溅起一朵朵小水花,还仿佛可以看见肖邦居住的那间小屋子,甚至可以俯瞰见那个小小的橄榄园。
起初,你只能听见轻柔的雨声:滴嗒、滴嗒、滴嗒嗒,随后大雨滂沱,嗒嗒嗒,嗒嗒嗒。
你的所听、所感,无一不是雨声,紧接着就是那窸窣的水滴声,滴嗒,滴嗒,嗒嗒嗒……直到最后一颗雨珠落地。
这感觉是如此地温柔,又如此确切,你可以听到每一滴雨滴落在心坎的声音。你几乎无法想象以后还会再落下一滴雨。
这不仅仅是一首关于雨滴的曲子,而是一首关于等待的曲子,在一个幽微的小空间里默默的等待。
有人说最刻骨铭心的爱情并不是王子和公主的爱情故事,而是明明相爱却无法在一起。因为得不到,所以刻骨铭心。
有人说,周杰伦把爱情比作龙卷风,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只听说过,没见过。
肖邦的这首《雨滴》告诉我们:在最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无论是病痛还是寂寞,它都将深深地敲打并叩问你的灵魂深处,让你去感知体味生命的意义,并呈现出多彩斑斓的画面,这是生命给你的别样礼物,只有用心才能感知得到。
无论发生什么,都要积极去面对。正如余华在《第七天》所说: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
我们仿佛行走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断壁残垣。或者说我们置身在一个奇怪的剧院里,同一个舞台上,半边在演出喜剧,半边在演出悲剧……
生活还是要继续的,浪漫总是要创造的。至于等待嘛,还是留给别人来体味那个变化莫测的美妙滋味吧。”
——《奇迹唱片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