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雨清泽
张爱玲《流言》。之前一直在读她的小说,没有想到一个小说家的散文,也写得这样流畅。她的散文不美,没有在玩儿文字游戏,渲染气氛,大多是生活气息浓厚,充满了乐趣。推荐还有更重要的原因:作者是如何写作的,也许我们读她的小说,只能看出结构啊,文笔啊,不如看散文,可以得到素材来源,作者的写作技巧,作者对写作的看法等能理解的更透彻。
《流言》中推荐读《论写作》《自己的文章》《写什么》等三篇文字。《论写作》中,作者谈到了“写作不过是发表意见,所以作风方面力求其简短含蓄,不许有一句废话。”
记得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朋友说,最不喜欢看现在的文字,都特别假,我只写自己想写的。我的反驳是:你不是“大家”,哪天你成了文学名家,你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写,如果你不求发表,你也可以写自己想写的,自娱自乐。
张爱玲还提到了“要迎合读者的心理,办法不外这两条,一是说人家要说的;二是说人家要听的。”看到了吧,张爱玲是心气儿高,性格也清高的人,她还总结了需要以读者为中心。何况我们还不如她!
“我们还是谈谈写小说的甘苦吧。写小说,如果想引人哭,必须先把自己引哭了。”写作的人都知道,首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读者。
“存心迎合低级趣味的人,多半是自处甚高,不把读者看在眼里,这就种下了失败的根。”
连举例子再写方法,作者告诉了我们好多实用的。接着她开始在《自己的文章》里面讲理论。她谈到了写小说,主题不重要,故事才重要。这一观点,放到今天仍然不过时。连创业团队都在讲故事了。参看畅销书《做一个会讲故事的团队》“写小说应当是个故事,让故事自身去说明,比拟定了主题去编故事要好些。有的主题我们早已不敢兴趣,倒是随时从故事本身发现了新的启示,使那作品成为永生的。”比如今天我们看的许多名著。
《写什么》这篇文章让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天天嚷着不知道写什么的人。“像恋爱结婚生老病死,这一类颇为普遍的现象,都可以从无数各个不同的观点来写,一辈子也写不完。明白了吧,你不是不知道写什么,是文化积淀文字功底都不够深厚,把问题归结于没灵感,其实,你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没文化,写不出来而已。
张恨水《绿了芭蕉》。这本书好像版次很旧了,我是在省图看到的,后来打算买,网上没有。初一看书名,以为又是本言情小说呢,其实是本散文书。里面张恨水前半部分用特别美的语言写了一些游记,标题像五言诗一样美,工整对仗。后部分讲了他的阅读经历,以及写作技巧。
最初知道张恨水是看了电视剧《金粉世家》,故事结构、故事语言,那么多人物塑造,堪称完美。后来在一本书里看到他的壮举,那时,很多报社催稿,编辑在旁边等着,张恨水喜欢打麻将,边左手打麻将,右手写稿,出牌如风,各不耽误。这种天赋才学,我们或许以为是“神来之笔”,错了,你不读《绿了芭蕉》,根本不知道他有多大的阅读量。
严歌苓《波西米亚楼》。前两个是现代作家。严歌苓是当代作家。她的小说好多都被改编成了影视剧。无法界定是畅销小说,还是体制内小说。反正她是成功的作家。这本书里《创作谈》这部分,对于喜欢学习怎样写作的人,很有帮助。我更喜欢看第一部分《波西米亚楼》,发现写小说的作家,写的散文里,总是爱夹杂点儿幽默,让人开心快乐。
书里还写到了她在非洲的生活,我们可以了解一些异域风情,增长见识。
记得在一个严歌苓的采访里,看到她对美有着特别的追求,每次丈夫下班前,她是要化好妆,平时出门也要妆容精致。一个对生活、对美有着如此热烈追求的人,对文字也是一样。
整本书里最喜欢《母亲与小鱼》,这篇文写到了母亲的爱情。她母亲是个话剧演员,深爱着当作家的父亲。她用细腻的笔触写了母亲卑微到极致的爱,读来令人无限伤感。“要么,她大声朗读普希金,把泡在阅读中的父亲惊得全身一紧,抬头去找这个声音,然后在厌烦和压制厌烦的矛盾中,对她一笑。”“她拿这一笑去维持下面的几天、几年,抑或半辈子的生活”。她这是在拿生命去爱,去想念一个人,才会用一个笑来维系半生生活。爱得太没有自我。
“带信回来的人只说父亲黑瘦了一些,她心里的丈夫便形同枯骨了”。在她心里,她的爱人就是一切,任何蛛丝马迹都能牵动她的神经。读过那么多文学作品,没见过这么深的爱。多么可悲,最后丈夫还是和她离婚了;多么可喜,她真的醒悟过来,够坚强,没有像其他人爱到失去,便要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