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刚结束的小学妹告诉我自己准备趁暑假去实习,在公司里端茶倒水整理文件拿外卖了一个多星期之后,她坦言自己有点儿后悔。
“主编和同事们都还蛮好的,让我做一些轻松的活儿,可是觉得自己可有可无,没有发光发热,工作了一段时间,和预期的不太一样。”
学妹学的是编辑出版,在家乡的某出版社找到一份实习工作,为了让自己的第一份实习意义非凡,她还专门拿零花钱买了一个漂亮的包包,激励着自己做一个像日剧里那般光鲜靓丽又认真的女编辑。
比起很多逛街吃饭看综艺,每天活得轻松愉悦的大一学生来说,她是有先知先觉的那一个,有着很强的危机意识,势必要走在同龄人的前面,让自己的在大学里尽可能地发光发热。
可现在她觉得自己真的“发光发热”了,成了整个办公室里最大的“电灯泡”。
❤️
昨天看到Whatyouneed的一篇文章《现在很多人怕失业,才大一就出来找工作了》。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才刚从高考的牢笼解脱出来,就业的压力如傍晚的潮水,慢慢地拍打到刚入学的大一学生的脚踝。
很多人已经开始慌了,他们要确未雨绸缪,他们觉得时不我待,他们要抓紧机会去实习,去兼职,务必把自己的简历填得满满的,他们对于工作的担忧早就高过于期末考挂科与否。
他们大概觉得大学四年不过是就业前的一个避风港,不过是为了求职而存在的一个生活中的休止符。
可是大一大二的时候,专业课没上多少,和行业半点边都不沾,那怕得到了入场券,也没入座专席。不是不给你做,你不懂啊,怎么做?
❤️
放假前去上海找同届的好朋友玩,她正在实习,租了一间十来平米的小单间,里面满满当当地塞着窗,衣柜,书桌,还有个剩下的电视柜,被她改装成了鞋柜。
我和她挤在小小的床上,在风扇的呼呼声中聊到很晚,她的“家”虽看起来有些简陋,被她打理得干净整洁,可还是会从浴室生锈的架子,墙边脱离的漆,推拉门的缝隙中嗅到独自在异乡谋生的那种孤独和不易。
我们聊起共同的刚毕业的学长学姐,有的四平八稳,找到了不错的工作,有的当年在校风光一时,毕业后反而混得不大好,有一些在专业领域里继续奋斗看不到奔头,还有一些人做着与原专业并不太相关的工作,反而得心应手。
说起来也蛮有意思,我的这个朋友学的是戏剧影视文学,但是在新媒体方面却很出彩,后来去到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运营,拿到同龄人里较高的薪资。
我们在学校里是一个电台节目组的,她部分技术部分,比如剪辑,做推送,做后期等等,最开始她只是为了把节目包装得漂亮点,后来在美工这条路上“狂飙突进”,得到我们的一致好评。
这种事情想起来也蛮神奇的,比如我一个学中文的,不知道从哪一天就入了新媒体的坑,做公众号,做电台,做项目去参加比赛,还拿了奖,最开始真的是把这件事情当好玩的,但是有一天发现玩着玩着就忽然入了行,懂了门路,成为了稍有模样的“行家”。等到毕业了,说不定也能算得上是一个资深运营了。
我们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最后让我们找到工作的,不一定是专业,而是你平时“玩”的最多的东西,也就是那些你所擅长的领域。
不要小看你现在做着的某一件事情,可能某一天,它会比代替你的专业,成为你的职业。
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门路,有规律,有层次,有无尽的价值等待被开发。
学编导的学姐摸爬滚打了四年之后开了一个艺考的辅导班,喜欢拍照的同学,拍了四年之后准备回家去开一家照相馆,跳舞跳了三年的朋友最近被一个公司签约了,像我这样一个随便乱写乱写的懒鬼,写出了一本书。
我们对未来大概也是很焦虑的,但是我们也是愿意去赌的,找工作从来不是难事儿,我一直觉得现在这个社会,一个不笨的大学生都可以找到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可是帮别人打工,听别人派遣的感觉真的不太爽啊。
那我们就自己开辟一条路吧。
这和玩游戏是一样的,玩多了有经验了就想去打排位,想去获得勋章,甚至去参加专业的竞赛。在一个领域玩多了,就想去触碰更高难度的,更核心的东西,甚至可以一次作为未来的职业或者收入来源。
老辈们总说“玩物丧志”,我觉得这个时代如果你把一件事情玩到一定程度,哪怕玩物,也能“尚”志。
前提是,此“玩”非彼“玩”也。
你看到别人在玩,也跟着玩了,可没猜到别人“玩”后的巨大野心,你只是简单地消磨时间。
一些人的玩是为了规避焦虑。一些人的玩是在以“擅长为目的”,不断地查漏补缺。
大学说白了就是一场游戏,越到后面才越刺激。守住你的本分,你会有一种稳当的选择,若是选择把平时的消遣或者爱好修炼成一项本领,说不定就有了比现在多更多的选择。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