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却没有多少人了解这本书的作者司马迁,他到底有怎样的经历?是什么让他忍辱负重地写下著名的史记呢?我们可以通过他的性格特点知道。
孝顺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司马迁做到了。他完成史记这本著作事实上是为了完成父亲司马淡的遗言。司马淡在洛阳发病将死,他握住儿子司马迁的手说:“余先周氏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宫事。后事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师。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秦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勿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俯首流涕:“小子不敏,请与悉论先人所赐旧闻,弗敢阙。”可见,司马迁当太史是为了传承祖先的职位。我们不难感受到他的孝顺,如果他没有时时刻刻谨记父亲的遗言,也许世上就不会诞生《史记》了。
太史公司马迁正义敢言,始终不屈服。李陵事件:大臣们没有一个敢站出来维护李林,都说李陵贪生怕死,汉武帝想要听听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虽然打了败仗,可是却杀了许多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自己的主意,他或许是想将功赎罪呢。”这句话触怒了汉武帝,先被判死刑。昏君杜周对司马迁严刑拷打,司马迁始终不屈服。在狱中,不断的问自己:“我做错什么了?我一个做臣子的都不能发表些意见吗?”后来因交不起钱赎罪,被施宫刑。他是正义的,言别人不敢言,这种精神应被我们学习和传承。
他忍辱负重在狱中完成巨作。司马迁遭受了痛苦的宫刑后,他认为这是天大的耻辱,他几乎想要自杀,但他想到自己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要完成,不应该这么快死去。于是他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到公元前95年为止的这段历史,编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的巨大著作《史记》。司马迁不仅写了各个人物的列传,还在最后批上了自己的评语,用心至极。常人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会一蹶不振,甚至自杀,我们不得不说是司马迁真的非常坚强、勇敢。
《史记》能赢得那么多专家的好评,就是因为它是实事求是的,司马迁拥有“实录”的精神。入狱前,司马迁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行万里路。他亲自造访,获得大量的资料,他不仅跑遍各地,陶冶了性情,而且还提高了文学的表现能力。司马迁记录的人人事事都是有根据的,他不会因为是自己欣赏的就过分赞扬;自己憎恨的就过分贬低,而是更客观的看待人或事。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的一句千古名句,是的,这样一位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会流芳千古的。
———何怡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