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求,字子有,比孔子小二十九岁
尊称“冉子”,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484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十四年的孔子。孔子晚年归隐鲁国,冉有出力不少
《论语》中的——冉求(16次)
1.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
2.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3.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于其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4.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5.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6.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自知者明)
7.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8.闵子伺侧,唁唁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9.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0.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11.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1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表现出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13.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15.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6.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如公西赤被派到齐国,他就擅自给公西赤增加粮食供给。公西赤也是孔门弟子之一,因为家有权势,冉求就讨好他。孔子对此不高兴。至于声势显赫的季氏,冉求因为是季氏宰(总管),更是尽心效力。如《论语·子路》载:冉求总是退朝很晚,孔子问他: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呢?冉求说有国家大事要办。其实也不是什么国之大事,而仅仅是季氏的私事。孔子当面指出,这仅仅是私事而已,如果是国家大事,我也在大夫之列,总得知道的。孔子对冉求帮助季氏剥削百姓非常不满,曾批评他根本不努力学习有关“仁”的学说。《孟子离娄上》记载:冉求做季康子的总管,把田赋增加了一倍。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大张旗鼓地攻击他都可以。”冉求受到了不仁不智的抨击,后来的儒家著作都引以为戒。冉求不重视“德”的修养,从来没发表过关于仁、义、礼、孝等儒家道德观念方面的看法,也没向孔子请教过这方面的问题。他不重礼乐修养,认为礼乐教化之事,要等待贤人君子去做。他对孔子尊重但不是绝对服从,具有一定的思想自主独立精神。孔子晚年安心于传道受业,多赖于冉求的大力支持。冉求受到过孔子的肯定也受到过孔子的严厉指责
《侍坐》:冉求表达了自己愿治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能使人口充足民众富足。
冉求不重礼乐修养,认为礼乐教化之事,要等待贤人君子去做。他对孔子不是绝对服从,具有一定的改革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由(子路)也果”、“赐(子贡)也达”、“求(冉求)也艺”
政事:冉有、季路
冉求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
有一回孟武伯问孔子说:"冉有是否能够办政治?"孔子就回答说:"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就是说冉求可以在诸侯国当邑宰,或在卿大夫家里当家臣。说明冉有有政治才华
季康了问孔子说:“冉求有仁德吗?”孔子说:“有千户人家的城邑,有百辆兵车的采邑,冉求能够把那里的军政事物管理好。至于他仁德不仁德,我就不知道了。”季康子又问:“子路有仁德吗?”孔子回答说:“象冉求一样。”
冉求问孔子说:“听到应做的事情就立刻行动吗?”孔子回答说:“立刻行动。”子路问孔子说:“听到应做的事就应该立刻行动吗?”孔子回答说:“有父亲兄长在,怎么听到就能立刻行动呢?”子华感到这件事很奇怪,不解地说:“我大胆地问问,为什么问同样的问题而回答却不一样呢?”孔子回答说:“冉求做事畏缩多虑,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做事有两个人的胆量,所以我要抑制他。”
再谈冉有的志向;有一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着孔子时,孔子就引导他们各自谈谈将来的志向,孔子问他们说:“如果将来有人能够知道你们而又能够用你们,你们究竟有什么本领可用呢?”当时冉有就回答说:“假定有个六、七十里宽的地方或是小一点,五、六十里的,如果让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即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兴礼作乐一类的事,那我就没有这本领了。只好等待那有才德的君子来设施了。” 他十分谦虚
有一次冉有跟随孔子到卫国去,看到卫国的人口很多,冉有就问:“人民已经这样众多了。还需要给他们增加些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有"。冉有说:“人民已经富有了以后呢?还需要给他们增加些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受教育啊!”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学说,是我力量不够。”孔子说:“如真的力量不够,你会半途而废。如今你却画地为牢,不肯前进。”
《礼记·表记》:“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学到老
冉求好学用在才艺上,他没有像颜回那样用在道上面进取。「盖偏重于艺,缺于求道之心 是以孔子勉其上进」,非在这里批评他
《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有72人: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回、闵损、冉耕、冉雍;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求、仲由;
言语方面出众的有:宰予、端木赐;
文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卜商
孔子说:“能力不够的话,应该是走到一半,已经尽力,才不得已停下来。现在,你却是画地自限,根本不想前进。”
理想太高,无法达成
理想太好,故做不到
半途而废,行百里者半九十
都在说人难有恒心,持之以恒
步步为营久久为功
凡是事情不能完全做好,就是半途而废。
中道而废,并不是做到一半,而是尽力去做,实在做不下去,不得已才停下来
很多事,不敢去做是因为产生畏惧心理缺乏自信,如果能有平常心,诚敬心,敬畏心和羞耻心,就会勇往直前不惧困难,所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去突破自己的思维,改变自己的认知,不给自己设限莫给自己画地为牢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本章除了夫子对冉求的循循善诱
给予一剂猛药,以治其弊病
还有对季氏的憎恶,有一种言此及彼的感觉
更有言外之意
以下是本人以前收集关于“冉求”资料
供大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