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到简友的一篇文章提到灵感,说有了灵感,要赶紧记录下来,不然灵感跑掉了,即便再找回来,也缺少了当时的味道。
偶尔也会有灵感闪现的时候,一个奇妙的想法在脑中闪现,于是马上奋笔疾书,比平日高效许多。但灵感并不常有,不然也这世上定会涌现出无数的作家、科学家。
关于灵感,百度这样解释:
灵感,也叫灵感思维,指文艺、科技活动中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不用平常的感觉器官而能使精神互相交通,亦称远隔知觉。或指无意识中突然兴起的神妙能力。或指作家因情绪或景物所引起的创作情状。
灵感既看不到,也摸不着,稍纵即逝。一旦产生灵感,你必须想尽办法及时抓住它,不然它就会很快跑掉,再也不会回来,可遇而不可求。正如郭沫若在《我的作诗的经过》写到:“在晚上行将就寝的时候,诗的后半的意趣又袭来了……那种发作大约也就是所谓‘灵感’吧?”看看,作家的灵感来了挡都挡不住,虽已是深夜行将就寝,郭沫若仍趁灵感迸发之时趁热打铁,一气呵成,成就了一篇又一篇佳作。
文学创作需要灵感,科学创造亦如此。
牛顿在苹果树下乘凉,冥思苦想一个问题。忽然一个苹果掉落下来砸中他的脑袋,于是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如果牛顿在被苹果砸中的一瞬间,原地不动,不去思考,也就不会有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他更不会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
普通人也常常在脑中闪现过灵感,只是很少有人紧紧抓住它,白白弄丢了无数个创造奇迹的机会,错过了由灵感创作带来的价值,与科技飞跃发展的机会擦肩而过。而只有极少数人能把握机会,将灵感带来的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如郭沫若,如牛顿。
灵感面前众生平等,无论你是目不识丁的文盲还是饱读诗书的教授,都可能随时随地产生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灵感,它能使你显出超常的智慧,一瞬间解开长期困惑的谜团。灵感又不是常常有,它总是神秘地存在着,那么灵感从哪里来?
灵感来源于多彩的生活,来源于实践经验。
臧克家说:生活枯竭,灵感不来,虽然有诗,但好的不多。生活枯燥乏味,缺少可用的素材,写出来的作品自然难登大雅之堂。
就如我们总说日更没有素材可写,原因无非两点:要么是你的生活总是一成不变,波澜不惊,要么就是你缺少一双发现素材的慧眼。
生活中处处有素材:工作中遇到的、别处听来的、书报上看到的或有趣、或励志、或鸡汤,都是我们可以加工的素材。热爱生活、勇于实践,你的灵感一定不会少。
灵感不是随随便便得来的,它来源于知识积累。
清代袁守定说: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意思是说,灵感虽产生于一瞬间,但更来源于平日的积累。
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当你长期思考一个问题,一定会通过各种渠道去搜集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此时在你的头脑中就会逐渐积累许多知识和信息,虽然暂时还未找到最终答案,但可能只相差了那个可遇不可求的“灵感”。当信息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如果受某种意外的激发,这种灵感就可能爆发 ,产生质的飞跃,此时心中搁置已久的问题就会豁然开朗,恍然大悟,一个谜团终于解开。
只有平日里多积累,多实践,做个热爱生活的人,灵感才会光顾!请随时准备好,等待灵感到来!
【简宝玉日更打卡第十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