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分数出来的那一天开始,我跟今年的考生一样,为报什么专业、报什么学校,忙得焦头烂额。大多是受亲朋好友之托,有朋友的表弟、同学的外甥、亲戚的女儿、老乡的哥们的儿子,总之都是和身边的亲朋好友有关联的,想到这些年轻人在人生的重大抉择时对我寄予厚望,我有点心有余悸,唯恐因为自身的知识和信息的局限而误导他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既然他们伸手求助,我宁可相信这是一份托付和信任,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即便是上周出差开会的时候,也随身背着电脑,白天开会,晚上伏案深夜查资料找信息。忙活了这么多天,有一点小心得和考生共勉。
1、大城市弱学校还是小城市强学校?
很多考生和家长过分夸大“你所在的城市和你的未来与发展相关”,一窝蜂地往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挤。固然,这些一线城市有着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优势—机会多、信息多、见识多。但这些城市凡是稍微能看上眼的二本高校,往往它录取的分数线都要高于你所在省份的一本线。因此,如果你的成绩在一本线以下,哪怕再向往大都市的繁华,也只能屈就读个很乱的二本甚至三本。与其这样,还不如在一线城市的外围区域或你所在的省份选择一个好点的二本。毕竟,高考是人生中一个特定阶段的选择,以后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让你翻盘的机会,比如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等等。
2、稍弱的二本学校还是稍强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
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很多高校都有与国外合作办学的专业。合作办学的方式大概有这么几种:
一是专业课程的合作,比如某校与英国的高校合办人力资源专业。从高年级开始每学期英方的学校会派本土高校的教师来中国合作院校教授一门或两门课程,学生通过了英方高校的课程考核,会获得英方高校的毕业证书,同时通过中方高校的课程考核和毕业论文要求,会获得中方高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二是课程+学位的合作办学。比如国内某高校和加拿大的某高校合办金融学专业。每学期加方的高校会派本土高校的教师来中方合作院校教授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全英文教学,一般会占到每学期课程的1/3甚至1/2。学生通过了加方高校的课程考核和毕业论文要求,会获得加方高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同时通过中方高校的课程考核和毕业论文要求,会获得中方高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三是课程+学位+留学的合作办学。这种合作办学上式与前述的两种方式不同的是,在课程+学位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加了留学这一项。多数学校采取的是3+1或2+2的培养模式。3+1或2+2就是前三年或前两年是中方和外方高校合作教授课程,从第四年或第三年开始由合作办学的外方高校提供全外文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在国内的高校就读,也可以选择到合作办学的外方高校就读。如果是外方的高校就读,毕业后直接申请外方高校的研究生会比较容易。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就读,只要达到毕业要求的,都能获得中方和外方两所学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一般是的会计、金融、人力资源等商科专业,因为这种专业市场前景相对较好。学费较为昂贵,合作教授课程的学年学费1.5—3万,全外文教学的学年学费按照外方合作院校在国外的收费标准计算。
所以说,如果你的经济条件可以支撑合作办学的学费,分数又没有达到你想报考的学校非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要求,你不妨考虑一下这个学校的合作办学专业。一般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录取分数低于非合作办学专业10-30分,具体要看专业的冷热程度和考生的报考情况。这样,你就能在分数不达标的情况下,选择一个稍强一点的大学。
3、压根不喜欢的专业或学校可以放在最后吗?
平行志愿的前提下,考生的选择真的很多。一本可以填6个,二本可以填9个。很多时候,选择太多也未必是好事,会让人眼花缭乱,出现选择性困境。对于报考,结合你的成绩、城市、专业、个人期望等因素,权衡起来,能选出四、五个满意的学校已经很不错了。其他的志愿要么是高于自己的分数,要么是你根本不想选的学校。对于压根不喜欢或不想报的学校个人认为还是不要报,万一运气不佳,前面报的都没上,恰恰沦落到一个不喜欢的志愿,到那时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总之,你所填报的学校不一定非常喜欢,但是一定要能接受。
需要注意的是,你所报的志愿里面可以有你心仪已久的、铆足劲往上冲的学校,也一定要有志在必得能考得上的学校,这样你既能冲劲十足,又能稳坐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