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这是由一句话引发的长篇大论(反思)。
听过这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这应该是大多数人都曾感慨过的一句话,至少也是大多数人都曾“洗耳恭听”过的一句碎碎念。那么究竟是道理的错还是一生的失误。道理和一生的牵绊是怎么产生并壮大的呢。
据说这是西藏一个古老的故事
讲的是赛月父亲的故事。
有一个非常贫穷的人,在拼命劳动之后,好不容易积攒了一袋子粮食,十分高兴。回家以后,他就把这袋粮食用绳子吊在屋梁上,以防老鼠和盗贼。当晚,他决定睡在袋子下守护。于是乎,在床上他开始想入非非:“如果我把粮食卖了,就可以赚上一笔钱。赚了钱可以买更多的粮食,然后再卖出去,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发财,受到大家的肯定。会有很多女孩子来追我,我将和其中最漂亮的一个结婚,然后生小孩…他会是个男孩…该给他起什么名字呢?”他看向四周,定睛看到小窗子外的月亮正升了起来。顿时他便有了灵感,“我要给孩子取名赛月,赛过月亮的美丽”。正当他即将说出“赛月”这两个字的时候,一只老鼠爬上了屋梁把绳子咬断了,装着粮食的袋子就从天花板掉下来,当场砸死了他。于是,“赛月”从来没有出生过。
这个故事背后的逻辑是一个叫做“惰性”的东西。环环相扣的道理,对于一生的确是有指导意义,能够告诉我们那么做了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同时也是这许多道理往往就限制了我们的行动。正如故事中那个贫穷的人,在他的思维里,这些念想都是符合道理的,只要如何如何就会怎样怎样。想着想着也就离真实越来越远,最终悲剧收场。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道理和一生的牵绊可能来自于我们思维的惰性。
不经想起不久前,一位好友分享的“灵性的实相”这一概念。起初,他解释了很多,我都没有明白他想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直到几次对谈之后,他说出了更加让人一头雾水的三个字“信自己”。随后我就慢慢地理解了他的言外之意。因为在那之前,他的生活经历并不是那么顺利,磕磕绊绊时有发生,而当时的我相对而言要安稳些,出现不能马上理解言外之意也是情有可原。通过接二连三不断地反思之后,也让我读懂了他那坚定的“信自己”。这便是他所信奉的“道理”。从自己出发,再作用于自身的行为准则。
诚然,世上本没有道理,说的人多了也就成为了道理。加上“浓缩的才是精华”的推波助澜,深刻起来要人命的道理往往都是极简的。一言以蔽之可以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以前怎么都没发现这句话其实一语双关呢)”。
这些道理可能有一部分是来自长辈和一些过来人的经验,他们可能真的是因为没有听“老人言”在人生道路上吃了不少的亏,所以希望可以把自己惨痛的经历浓缩成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站在他们的立场,这确实是对后辈的一些帮助。把当年踩过的那些坑摆开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可以少走些弯路。不过苦口婆心的他们往往都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自己在经历了那些“光辉岁月”之后,并没有什么肉眼可见的进步!这也难怪代沟的存在是那么地鲜血淋漓。
很多时候,道理本身并没有错,转述的人也是出于善意,问题在于,其中缺少了必要的反思。为什么这么说,但凡是道理,从古至今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和时光的洗礼,而今的它们都可以说是成精了。时间浓缩后沉淀下来的精华,其中必定饱含着信息,就像DNA一样,可以说是相当复杂,因人而异(这是关键)。
而信息的本质是克服了多少不确定性,这些经历丰富的道理们,有时候是披着一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外衣的,而反思则是揭开这件外衣的利器。进步更在此之后。
就拿“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来说,眼前的亏未必就吃不得,这是值得反思的道理。做自己可能让你更好地进步,体验到更多快乐,信道理不如信自己。
小结:反思就像大脑的广播体操一样,常用常新,而进步则是反思之后的结果。长期来看,反思是容易的,短期来看,进步是很难的。反思是个技术活,进步则是体力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