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天以前决定开始强迫自己读书,于是在微信朋友圈给自己定下了这样的规矩:
约法三章:
1.每天至少60分钟的读书时间,并至少记录下一条批注或者感受,至少维持100天。
2.根据自己阅读效率,和书籍本身是否适合,每本书至少读3天,单本至少阅读过半。长篇小说不在此列。
3.100天内至少从头到尾读完10本书,中途放弃的书不计数。
现在已经过了50天,可喜可贺的是我坚持到了现在;令人担心的是,到底能不能继续坚持完后面一半。
整理一下读书的进度:
图灵传,fin.
从0到1,fin.
火星救援,fin.
枪炮病菌和钢铁,fin.
失控,进度40%……
吴敬琏转,fin.
解忧杂货店,fin.
门口的野蛮人,弃坑
野蛮生长,fin.
理想丰满,fin.
乌合之众,弃坑
养蜂人,fin.
浩荡两千年,fin.
13本书,看完10本,放弃2本,1本还在进度中。作为不到两个月时间的一份阅读记录,其中不少的大部头,作为成绩应该还算不错……
一开始的时候就有小伙伴问我为什么要看书?我想现在可以稍微整理清楚自己内心的一些潜在理由。
选择看书的理由其实超级简单——求知欲。
一直以来我的意识里就有一种认知:虽然微信公众号里一篇篇文章传递了很多信息和情报,但如果要想说清楚说透某些事,光靠文章的篇幅还是力有未逮。
国人一直有种以简驭繁的倾向性:用一些简单总结把各种复杂的现象和概念进行统合。但这种统合其实一直有科学性和非科学性两种。
两者的界限一直就比较模糊,我个人的标准是往下多挖三个问题,看看是否能逻辑自洽。在这种标准下能通过的“道理”,其实并不多。似是而非的道理,引出了潜意识了一个个新问题,长期的驻扎在那里,逐渐变成一个巨大的缺口。
任何人都可以告诉你一番道理,但选择相信或者怀疑是每个人各自的权力。每个人对于真实的标准不同。看书是为了解决这些怀疑,所以看书本身是好事,但确实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情。
如果给前半程的情况打分的话,我大概会给自己打85分。
作为一个缺少强烈意志和自控能力的人,需要用某种他律方式来约束自己。而把自己挂出来示众,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平生第一次对时间有了如此真切的感受。短短50天可以发生很多事情。要把理解、梳理、总结并再一次思考作为日常,必须强迫自己做很多调整。
在过程中我一直有一种错觉,就是我似乎是在把一个个事实和逻辑镶在头脑里的某面墙上。尽管目前墙上大半还是空白的,但一个初步的形象已经若隐若现……
有一个朋友留言给我说,既然写了不如把东西po出来让大家看看或者吐槽,所以在进度过半的时候决定发到公开的地方,试着刷一刷自己的存在感。
朋友圈的内容会写的比较简单,不知道在这里是否合适每天记录,我会慢慢再做调整。但每本书看完之后,应该都能整理出一些感受。
虽然书是一样的,但读书却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情,所以对观点的理解注定有分歧。
所以如果我的哪个脑洞和理解能够引起一些些想法和涟漪的,不妨一起讨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