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有很多人有商业思维,但是却没有做出一个成功的企业。商业思维对企业家到底有多重要。
我们习惯给失败或者没那么成功分析出一个原因,于是一个词跃然纸上,商业思维。很多人创业失败了,没有吃到某个大潮流的红利,在分析原因的时候,都会提到商业思维。但这样分析是否适合呢?
马云的职业履历完全不符合职业规划师的思维,但是他成功了,但多少人中能出一个马云。这个时代会造就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这个人没有这个企业,也必然会有别的人和别的企业。这是大趋势决定的,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在这个大趋势下占据一个前几的位置,只有你有这样的一个位置,你就会吃到这次大趋势的红利。
我去创业了,我开始按照一个创业者的需求去打造自己,有的人适合有的人不适合,适合的人成功,不适合的人被淘汰,但这不是创新,不是定义,而是跟随。当成为跟随者的时候,也就是在一个可预期的上限中成长。如果想不设限,第一个要做的就是不要做跟随者。
在一个语境中或是连续对话中说出的某个话,如果单独拿出来,也可能危言耸听,偏离了原有的初衷。于是,“名人”们渐渐的开始少说话或是不说话了,一些还没那么“有名”的人开始危言耸听了。我们每天有太多的声音进入到脑海,有正向的,有负向的,在声音还没那么多的时候,我们追求的是正向的声音,在太多的声音还没来得及辨别就沉没如海的时代里,我们追求的是足够大的声音,这种大有可能是足够的密度,这种大也有可能是足够的耀眼,至于声音的成色,还没来得及检验就已经被更大的声音淹没了。
有商业思维的人为什么不一定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因为他除了商业思维还需要具备的是在江湖行动的能力。他看到了那个连接的用户的点,他还需要得到连接的准入资格。能想到的人,不一定能做到。能想到的人多了,做到的人就成了稀缺资源,同样能做到的人多了,有想法的人就成了稀缺资源。在一个创新型的环境里,管理者要做的就是降低做到的门槛和成本,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做到,让有想法的人成为稀缺资源,让更多的人流向想法。对于社会而言,是学者更重要还是企业家更重要呢。学者决定了社会的上限,而企业家决定了社会的下限,答案就是都重要,但是在不同的阶段,会略有不同的侧重。
有的人喜欢精细,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有的人喜欢规模,推崇规模效应带来的益处,动荡的年代里,看的越深的人越平静,动荡的年代里,不是一味的快但也不能慢,有自己的节奏才能够脱颖而出,切合彼此的节奏才能够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