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讲的蚂蚁·西瓜的案例我也感同深受,其实做少儿美术教育时间并不长,期间为了课程设置这个大问题不知道头疼了多少个不眠夜,或多或少的有受本土行业和家长们的影响,开始追求画面效果和技法,对每个阶段儿童了解的缺失,就像医病‘治标不治本’,很多时候都是‘拿来主义’,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调整’,但是很多时候都没有好好去想。就像现在在学习的时候,很多人喜欢马上就问‘你这个效果是怎么做出来的?’曾经自己也是这样,现在不想这样了,要自己去实践。
今天学习的课程设置很受用,从来也没去想过可以这样,确实大的框架有了就可以在里面加减内容,就不会再那么茫然了。在动作发展敏感期的时候关于认知课程的引导,其实有个问题:是不是事先要准备好对孩子提哪些问题在有关主体上?我认为自己以后需要这样,要不真的会限制他们,我记得去年给刚上一年级的孩子上的一节人物撕纸课程,那时候很多孩子很迷茫,面对一堆的彩色卡纸不知道从哪里开始,除了引导有问题外,用今天学习的内容来讲应该是早期的课程设置出了问题,错过了他们探索材料的时期,习惯用笔画的人物一下子放松了对形体的要求时反而不知所措了,没有做到循序渐进,没有按照单元性去设置课程,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