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曾的一生是成功的,他以一介文人,最后能够指挥千军万马,收复半壁江山并最终位极人臣,说明他十分清楚做人做事如何成功的原因所在。老曾在任何时候都很注意主动结识优秀的人并与之密切交往,这对他一生的事业发展都起到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无论是朋友、幕僚、还是学生和部下,只要是有才有德的贤达他都能一视同仁。这些人也都在关键时刻给予他帮助甚至是雪中送炭,最终成就了他的一生贤明。
1、重视人才,通过各种方式吸纳进来
① 咸丰十年六月廿八日,致沅弟季弟·嘱文辅卿二语
文辅卿办理厘金甚好,现在江西厘务,经手者皆不免官气太重。此外则不知谁何之人?如辅卿者,能多得几人,则厘务必有起色。吾批二李详文云:“须冗员少而能事者多,入款多而坐支者少。”又批云:“力除官气,严裁浮费。”弟须嘱辅卿二语,无官气,有条理。守此行之,虽至封疆不可改也。有似辅卿其人者,弟多荐几人更好。
老曾一生很善于结交朋友,曾经当过吏部侍郎的他在后期创立湘军、领兵攻打太平天国时更加将如何识人用人发挥到了极限。咸丰十年六月老曾在写给两位弟弟的家书中提到有一个叫文辅卿的人办理厘金这方面很好,希望像他这样的人能够多一些。弟弟见到他一定要多嘱咐他注意“做事要有条理、万万不可沾染官僚习气。”。此外,老曾要求弟弟们以文辅卿这类人才为标准,在军中和地方多多挖掘和发现,然后推荐过来。由此可见,老曾自己对官僚习气深恶痛绝,选人用人也以此为重要参考标准,这种用人方法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② 咸丰十年七月初八日,致沅弟季弟·随时推荐出色的人
辅卿而外,又荐意卿、柳南二人,甚好!柳南之笃慎,余深知之,意卿谅亦不凡。余告筱辅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又嘱其求润帅、左、郭及沅荐人,以后两弟如有所见,随时推荐,将其人长处短处,一一告知阿兄,或告筱荃,尤以习劳苦为办事之本。引用一班能耐劳苦之正人,日久自有大效。
继上一封谈到文辅卿的家书之后,老曾的弟弟们便给他推荐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对此老曾很快回信,继续就如何选人用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除了辅卿以外,弟弟们又推荐意卿、柳南两位人才,这两人很好!老曾很了解柳南的诚笃谨慎,觉得意卿也不同凡响。在此,他进一步指出如何观察人才“要有爱憎分明的操守,要做事有原则而没有官僚习气,要办事有条理而不口出狂言”。简单来说,就是:有个性、有操守、有原则、有条理、无恶习、不狂妄。
除此以外,老曾还提出了一些选人用人的具体要求:军中选拔人才以最终能打胜仗为重要原则,因此做人做事是否惯于吃苦耐劳为根本,想方设法找到一大批能够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的正人君子,有这样一批人围绕在自己身边,时间久了自然就能够严肃军纪、让军队从上到下改头换面、攻坚克难、战无不胜。在老曾看来,从将领到士兵如果都能够以艰苦朴素为根本、以吃苦耐劳为习惯,那么这支军队就有了克服一切困难的基础,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就是一种必然!
之前我们说过,老曾一生小心做人、谨慎做事,是个心细如发之人。老曾不仅善于从军中和地方发现人才,更加善于总结、分门别类、合理使用人才。对于如何选人用人老曾有一套自己独到的方法,那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在他看来,不管之前是挖壕修路、领兵打仗、办理粮饷、人事工作还是文案卷宗,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取来为自己所用。因此,后期的湘军可谓人才荟萃、猛将如云。
2、善于总结人才,分类合理使用
③ 咸丰七年十一月初五日,致九弟·交人料理文案
韩升告假回家,余文案尚繁,不可无一人料理,望弟饬王福于腊月初回家交代后,既令韩升回省度岁。韩于正初赴吉营,计弟处有四十日无人经营文案,既交彭椿年一手料理,决无疏失。韩升与王福二人,皆精细勤敏,无所轩轾。凌荫迁于日内赴雪琴处,若弟处再需好手,亦可令凌赴吉也。
咸丰七年十一月,老曾在写给弟弟的家书中谈了人才使用的问题:幕僚韩升请假回老家了,我军前的文案工作还十分繁重,不能没有人料理。希望弟弟安排王福回家办事期间尽快叫韩升归队,幕僚王福离开的这段时间弟弟可以安排彭椿年接手经营文案。老曾觉得韩升与王福都是做事精细勤敏的人。什么是人才?人尽其才,就是人才!这样说来,只要能够做到善加使用、人尽其才,人人都是人才!这才是选人用人千古不变的真理!
④ 咸丰十年八月初七日,致九弟季弟·拟和陈射仙办大通厘金
红单船下去后,吾拟札陈舫仙办大通厘金,以便弟就近稽查,闻该处每月可二万余串也。魏柳南宜办厘乎?宜作吏乎?弟密告我。潘意卿何时可到?此间需才极急,浙事岌岌,请援之书如麻。次青今日到祁门,其部下十四五可到。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老曾之所以能够有所成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着力将自己的兄弟培养成才,辅助自己。老曾创立湘军期间先后有三个弟弟在军中效力。咸丰十年八月,老曾给在另一处领兵的弟弟写信提到:自己准备安排陈舫仙办理大通厘金方便弟弟稽查调用,并向弟弟询问一个叫魏柳南的人是适合办理厘金?还是做行政长官?可以说,正是老曾的知人善任、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最终将各类优秀人才收在麾下、为国效命!
⑤ 同治元年三月廿四日,致九弟·述告办事好处不多
小泉赴粤,取其不开罪于人,内端方而外圆融。今闻幼丹有出省赴广信之行,小泉万不可赴粤矣。丁雨生笔下条畅,少荃求之幕府相助,雨生不甚愿去,恐亦不能至弟处,碍难对少荃也。南坡才大之外,人皆乐为之用,唯年岁太大;且粤湘交涉事多,亦须留南翁在湘,通一切消息。拟派鹤汀前往,鹤与劳公素相得,待大江通行后,请南翁来此商办盐务,或更妥洽。
同治元年三月,老曾在给九弟曾国荃的家书里谈论了一些具体的人事任用:有个叫小泉的人,品行端正而处事圆滑,这一点很符合现代人常说的“内方外圆”。丁雨生写文章条理清楚而通畅,自己的学生李鸿章像要过去参与幕府的工作。另有一个叫南坡的人有大才,各方大员都愿意用他,可惜就是年纪太大了,参与往来各地交涉工作恐怕行动不便,还是留在湖南本地为上策。最好是安排鹤汀去广东,湖南交涉各种繁琐事情,让南坡去老曾那里办理盐务。
很多时候,一些国家和单位的选人用人机制很成问题!用人唯亲、论资排辈现象突出,这本身就不是正确、合理的用人之道!什么才是正确的用人观呢?套用一句老生常谈“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一个人的才能可以后天培养,但品德的好坏却很难改变。在老曾看来“才德不可兼得以德重,好利之人不可重用”。选人用人时,贪图名利的人不可重用,当才能和德行无法兼顾,就要以品德为重,这才是正确、合理的用人观!
老曾这一生惜才爱才、求贤若渴,这同他本人正确的交友观是分不开的,老曾一生交友重在彼此真心相处、以诚相待、患难与共、肝胆相照,很有一种古之大侠风范。因此,老曾对待各种人才的态度,就如同对方良师益友一般,根子就在于老曾是用真心实意的同自己所欣赏和愿意交往的人相处,这一点十分难得。人生在世、千金易得、知己难求。老曾身边最后聚集了无数的朋友、亲人、幕僚、学生和部下,这些人都同老曾肝胆相照、携手走过战场和官场的风风雨雨。
3、珍惜重用人才,彼此患难与共
⑥ 咸丰七年十二月廿一日,致九弟·愧对江西绅士
今年丁忧奔丧太快,若恝然弃去,置绅士于不顾者,此余之所悔也。若少迟数日,与请往复书问乃妥。弟当为余弥缝此阙,每与绅士书札往还,或接见畅谈,具言江绅待家兄甚厚,家兄抱愧甚深等语。就中刘仰素、甘子大二人,余尤对之有愧。刘系余请之带水师,三年辛苦,战功日著,渠不负吾之知,而余不克始终与共患难。甘系余请之管粮台,委曲成全,劳怨兼任,而余以丁忧遽归,未能为渠料理前程。此二人皆余所惭对,弟为我救正而补苴之。
咸丰七年十二月,老曾专门给九弟曾国荃去了一份家书,谈到了一件事:前一段时间自己由于要急着回老家奔丧丁忧(古代官场的官员,父母去世时可请假三年回家丁忧,以示孝道),没有来得及跟江西当地的士绅们告别,特别是这里边有很多人对湘军帮助很大,这让老曾十分愧疚。老曾带领湘军在江西作战期间跟当地士绅相处关系很好,其中的刘仰素、甘子大两个人才都被老曾请到军中办理军务,因不告而别,老曾尤其对这两位好帮手表示出了愧疚之情。
⑦ 咸丰八年八月初四日,致九弟·拟保举李次青
初六七可至湖口,沈幼丹、李次青良觌不远矣。闽省浦城之贼,于七月上旬中旬,出犯江西,围庆丰玉山两城。次青以一军分守两县,各力战五六日夜,逆贼大创,解围以去。现在广信地方,次青勋名大著,民望亦孚。浙抚晏公,于全浙肃清案内,保举次青以道员记名,遇有江西道员缺出,请旨简放。将来玉山守城内,余亦当优保之,苦尽回甘,次青今日得蔗境矣。
老曾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做人无私心,这一点就非常人可及。老曾十分看重一个名叫李次青(又名李元度)的人才,正是因为欣赏此人,只要有机会老曾就会想法设法提携他。咸丰八年八月老曾在给弟弟的家书中提到:自己带领军队过几天就到了湖口,马上就可以跟沈幼丹、李次清欢聚。李次青的军队分别防守着两个县,前一段时间打了大胜仗,在老百姓那里的声望也日渐高涨。浙江巡抚已经上奏折保举他为记名道员,回头自己也要优惠保举他,请求圣旨善加任用。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很多时候,不管是学业上还是事业上,我们既需要好朋友、好老师,也需要好伙伴、好帮手。特别是立志于做出一番事业的人,更需要识人用人,这样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如何正确选人用人是一门极其高深的学问,非一般人可以做到。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通过深入解读老曾的家书系列,从而探寻到一些蛛丝马迹,并学以致用。
有个性、有操守、有原则、有条理、无恶习、不狂妄;以艰苦朴素为根本、以吃苦耐劳为习惯;有功之人及时举荐、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不拘一格降人才;才德无法兼备时以德为重,好利之人绝不重用;英雄不问出处、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分门别类、人尽其才...这就是老曾的选人之道、用人哲学!通过分析总结,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老曾识人用人的科学、合理和灵活,也能从中窥出一丝他的人生智慧,化为己用!再次学习了!
< 第十八章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