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搜有不少关于名校硕博父母,养出学渣孩子的案例。北京某top2的副教授,北京大学本硕、哥大的博士,妻子也是北京大学毕业,夫妻双方都是高材生,然而,他们的孩子甚至连课堂的进度都跟不上。每次辅导孩子的作业,都会生一肚子的气,实在想不明白题目那么简单,孩子为什么弄不懂。这样的教育案例,与其说是扎心的教育故事,不如说是教育事故。
根据一般人的认识,高材生的智商应该都是不低的。即使有生物学上平凡回归的因素,也不至于生出过低智商的孩子。不少这样的当事者父母还真的带着孩子去做了智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孩子的智商情况良好。
那出现这种情况,名校硕博父母到底做错了什么?
首先,很有可能是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给予了孩子过大的压力。有的父母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孩子无形中感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的父母意识到现在社会卷得厉害,可能并不要求孩子能够像自己一样考上top2或者985,但是降一降要求考上211应该不是太过分。然而,实际上能够考上211学校的学生也不到10%。每个孩子都是在新的起跑线上,并不会因为父母的学识高,而自然具有天赋异禀。
另外,在老师眼里,父母具有高级的学识,那么孩子应该也会遗传父母的优势,在学习上应该会表现很好。这样的孩子如果没有表现出好于常人,可能就会感受到老师失望的情绪。其他家长也会对这样的家庭的孩子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和看法,往往将自己的孩子对标,有时候无形中又造成了压力。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们会敏锐地感受这样的压力。如果自己通过努力不能满足周围人的期望的情况下,他们可能选择躺平,也就变成了学渣。
第二,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下,一般能够获得高级学历和学位的人,智商不错,勤奋有加,但是情商可能会有短板。教育孩子更依赖于情商。要通过各种方式,去激发孩子的自驱力,让孩子主动学习。在很多情况下,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往往有自己的重要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往往目标感很强,不自觉的将这种计划性和目标感投入到孩子的教育当中去。其实,孩子是用来养育的,不是用来教育的。养育是需要精心的呵护,需要有情感上交流,需要时间上的陪伴,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信任父母。而这些高知父母,更在乎让孩享受更好的知识教育,报各种辅导班,对于作用的辅导也是以完成作业,做准确题目为目标,越快越好。
第三,高级知识分子存在一种幸存者偏差和路径依赖。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可能一直是幸运儿,不少是小地方成长起来的,信奉着知识改变命运。然而,现在社会环境变了,可能当时自己成功的路不一定管用。哲学上都说,不可能两次跨过同一条河流。高级知识分子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一方面是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是社会环境成就他们。如果命运出现一点偏差,可能结果就很不一样。记得2000年以前,不少优秀的同龄人为了早些工作,选择上中专。这样上大学、上研究生、上博士的路上就少了很多竞争者。
名校硕博父母,养出学渣儿子,关键在父母。如果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父母能够接受孩子的平凡,让孩子不再感受压力,自由自在地成长。接受孩子的平凡,就是接受孩子的无限可能性。放下焦虑,用心和时间陪伴孩子,就像自己小时候期望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