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说的一切都可能是错的!
即使你赞同我的观点,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
除非——你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这是书先生在简书的第58篇文章。本文约3000字,请花6分钟阅读。)
引子
在第56篇文章,即《大学生,请每一件事都全力以赴》里,书先生提到,本学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我采取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学生们被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四人。每堂课有两个小组上台讲课。一个小节45分钟,30分钟是学生讲课,15分钟是我的点评。
可千万不要以为选择这样的授课方式是书先生想偷懒,实际上这样做我所付出的时间要远远多于传统教学。虽然在课堂上,我只需要花十五分钟做点评。然而在学生讲课之前,我需要反复修改他们发过来的课件,尽力确保他们带着正确的理解站上讲台。
其实这是一次翻转课堂的尝试。翻转课堂这两年提的比较多,但据书先生观察,真正实行的学校和老师却不多。同从国外传进来的很多东西命运一样,这又是一个口号喊得震天响,在实践中却被束之高阁的理念。
原因有二。
第一,翻转课堂对老师的要求其实比传统课堂要高很多。在传统课堂上,学生被当作一个同质化的整体,教师的关注点在知识的传授上。学生没有多少机会展示自己的独特性(无论是独特的优势还是独特的毛病),因此教师也无需花费精力在应付学生的独特性上。
但在翻转课堂的背景下,由于课堂变成了学生表演的天地,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展示其独特性,因此教师也就有必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观察、研究以及应对学生的独特性。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独特性,不仅仅表现在知识学习上,甚至更多地表现在行为模式和做事态度。如何甄别和应对,这是对老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同时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很多教师并未做好准备。
第二、翻转课堂要求老师付出比传统课堂多得多的精力和时间。无论课堂模式怎么变化,知识传授的仍然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块。在翻转课堂背景下,课堂变成学生展示自己的天地,知识的传授,就必须移到课前来进行。
这要求老师准备学生可以用于自学的教学材料。这种自学材料的编写,其实比起教案要困难得多。因为它不但要求写得更加详细,而且要配合课堂活动。这类材料的准备可能会更多的用上一些多媒体手段,比如音频或视频的录制等。上学期书先生仅仅花在课前材料准备上的时间就超过300个小时。
这是翻转课堂实验的第三周。在过去的两周里,书先生从学生的表现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其中一些问题,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提到,比如学生普遍office应用能力较差、文档格式不规范、缺少商务礼节的训练等。
如果上篇文章提的东西是一些细节问题,也即“术”的问题,那么今天这篇文章将会提到的是态度层面的问题,也即“道”的问题。
分化,不可避免的分化
两周时间,刚好完成一轮。在第一轮中,学生的表现已经出现分化。
有的小组非常认真的对待此事。他们把它当做一个学习的良机。他们组建QQ讨论组,在讨论组里就如何准备进行磋商,并且积极地和老师进行沟通。他们及时地回应老师的修改意见,并且尽量提前几天就将课件准备完成,以给自己留下充足的时间,来准备讲课。
但也有小组把它当做一个苦差事,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一直拖到讲课的前一天,才胡乱凑出一篇讲稿交给我。在上讲台的时候,也做出一副极不情愿的样子,好像这件事情对他们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似的。
在我决定采取这个方法之前,就已经有人警告过我,可能会有学生对此比较抵触。这能说明什么呢?无论你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总有一群人是什么都不想学的。要知道,还有人呼吁在高考中取消数学呢。
况且,教育的本质就是让人不舒服。要想取得进步,我们必须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只做让自己舒服的事情,是不可能取得真正的进步的。
另外,顺便说一下,从选择教师这份职业开始,书先生就从来没有想过要讨学生喜欢。我的目标是受人尊敬。受人尊敬比讨人喜欢要困难得多。要讨人喜欢,你只需要迎合他人。但要受人尊敬,你必须学识和人品都过硬。
我们不会喜欢和自己立场不一样的人,但是我们可能会尊重对手。可见受人尊敬需要超越立场的素质,因此也是更值得追求的目标。在做人方面,书先生的目标很简单,一句话:哪怕你看不惯我,也得由衷的说一句“佩服”。
同样的事、不同的感受
十周过后,那些认真的人,不但会在英语上取得长足的进步,还能学会团队协作,提高沟通技巧、熟悉办公应用。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会赢得了同样认真做事的人的尊重。而另外一批人,将在痛苦和煎熬中度过这十周。
在同样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却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唯一的区别就是做事的态度。
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但态度是如何起到决定作用的呢?其实态度背后是看待事情的角度。在这里,书先生先生想用自己和路夫人的亲身经历来举个例子。
大家知道,我和我的太太路夫人都酷爱旅游。一起旅行是了解对方的绝佳方式。在旅行过程中,你可以看出对方的人品、做事的方式和对你的态度。
因此,书先生强烈建议,准备结婚的恋人在结婚之前最好一起长途旅行一次。在旅行中去观察、去思考到底能不能和对方共度一生?
然而旅行的确是一把双刃剑。平日里感情挺不错的恋人们在一次旅行后,便彻底分手。在书先生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谈恋爱中,如果仅仅是偶尔见见面、看看电影、共进晚餐什么的,我们对对方了解其实很有限。因为这种场合下,我们展示给对方的不见得是我们最真实的一面。
但旅行就不一样了。旅行是两个人在一起做一件事情,而且是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当中做事。两个人朝夕相处,共同做决策,要沟通,要处理分歧,要保护对方。
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个人的人品做事的态度能力以及对方的感情都暴露无遗。其中,如何处理分歧可能是两个人在旅行后决定是否还在一起的最重要因素。
在几十天的长途旅行中,那些平时看起来似乎无足轻重的事情,比如说如何选旅馆、去哪里玩儿、在哪里吃饭、点什么菜,都可能成为分手的导火索。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分歧本身,而是两个人如何对待分歧。
当很多人在长途旅行后选择了分手,我和路夫人却在一次一次的旅行当中感情日益加深。原因很简单——当很多人把分歧当作对方和自己不合适的标志时,我们选择把分歧看作是更加了解对方的窗口。上面所提到的问题本身的确无足轻重,真正重要的是,你是否选择接受或者能够接受。
当分歧产生的时候,我的想法是:她为什么想要住那个旅馆?想去那个地方玩?这背后反映了她什么样的偏好?她那样的偏好是我能够接受的吗?我愿意与这样偏好的人相处一辈子吗?
这些分歧让我们更了解她:哦,他原来有这样的情结!她想去那个地方,原来是背后有这样美好的故事!
幸运的是,路夫人也是类似的人。和路夫人在一起十年了,这当中当然也有争吵。每次发生争吵后,路夫人会反思她自己——这种争吵是我和其他人在一起也会发生的吗?还是我只和这个男人在一起才会发生?如果是后者,当然果断选择分手。如果是前者,那不过就是一个磨合的问题。
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看到很多情侣因为一些和任何人在一起都会发生的争执而选择了分手。这是因为太多的人当争执发生的时候,总想着如何指责对方,而忘记了反思自己。他们心中想的是:你看,这人事事都跟我作对。我们什么都不能达成一致,这往后的日子还怎么过呀!最后的结果当然就是不欢而散。
选择
同学们,又到了选择的时候。你可以选择把这十周当成一个机会,一个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结交朋友,展示自己的良好机会。你也可以选择把这十周看作一个不情愿却不得不完成的苦差事,然后把自己不好的一面展示给同学和老师。
无论你做出怎么样的选择,这时间都是一样过去,不会多一分,不会少一秒。唯一的区别就是,结果可能有点不一样。
还是那句话:The choice is always yours.
【作者简介】 书先生和路夫人,80后大学教师一对。 书先生语言老司机,玩转英语、德语、Python计算机编程; 路夫人旅游达人,足迹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和大洋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过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