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4班,我问你们心中的青年是什么形象?青年的标准是什么?青年和少年和中年、老年的区别在哪里?你认为自己是处于哪个阶段?或笑而不答,或满脸茫然。
今天,我在3班,我问对高铁霸座怎么看,并给出一个霸座的具体作文材料,一开始都没人回答,后来指定了2个,一个没想出来,一个在我提示了具体角度后,回答了高学历者不一定有高素质。
这种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一方面说明,我以前对他们的训练,量不够,质也是做得不到位,还有提问要给学生具体思考的方向和引导,一方面,他们的习惯性沉默也让我很失望。
我由自己的小时候常被批评不会说话到长大后至今见到领导长辈不敢多说话,虽知道自己的毛病,也很不容易改好,而想到,他们或许也是这样,从小家庭教养他们,过分强调听话,大人说话小孩不插嘴,所以他们才变得这么沉默,并且即使知道这样不好,经常被老师埋怨,甚至整个班都觉得这种沉闷让人窒息,也很难改变。
小时候的压抑,大了也是没那么容易走出来的,我现在经济和思想都能独立了,改变习惯都是如此艰难,何况他们现在还没有从家里“断奶”出来,还是孩子呢。
但自我觉察,是改变的第一步,没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就谈不上解决问题。
想起张丽钧老师《喂,你家还在奉行“愚儿”政策吗?》里谈到,父母若一直把孩子当孩子,不把长大了的他们当成人,大事和家里的重要情况不跟他们讲,边缘化他们,他们就一直也会处于长不大的状态。
为什么写幸福话题,高三的学生还会说,回到家能看到父母,吃到他们做的饭菜,就是最大的幸福?因为他们的父母就是不自觉地在实行“愚儿”政策啊!
我问3班的同学,上次我发在群里的4分多钟的《幸福来敲门》视频有没有去看,几乎没人回应。
然后再说到全国自上而下提倡阅读,教育部搞整本书阅读搞得轰轰烈烈,高考专家说让阅读速度和阅读量都不过关的考生做不完题,我平时也强调了一遍又一遍,上学期也印发了差不多一学期每周2—3篇好文章给他们。但他们很多都不好好看,还说这些文章发了老师上课又不讲所以就不在意。上面雷声大,下面毛毛雨。
我感慨,小时候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话,大了真的就很难会有阅读的习惯了。
本来很生气他们的贫乏和懒惰,但现在明白了因果,知道了他们也有他们的无奈——小时候的精神食粮匮乏,长大了因为底子薄又不够努力或不懂怎么努力,所以精神上营养不良,所以我也生气不起来了,只有一种悲悯。
我只希望通过让他们学会自我觉察,来避免在教育下一代时的不自觉,尽量避免蒙昧和不开化造成的悲剧。只是不知这种做法是不是也是一种徒劳和一厢情愿呢?
看张丽钧老师的《你看,你就,俞敏洪怎样“炫富”?》,说俞敏洪怎么应对他儿子对阅读的畏难情绪,最后成功地引导了他儿子养成了读书习惯,并引以为豪。
其实,这些孩子的问题,也许就是家庭的问题,父母不阅读或不懂引导阅读,小学老师的引导和教育乏术,或不够重视,或缺乏阅读的书籍,最后,就在要追求成果的时候,在高考前,造成了高三老师的各种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