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的人们措手不及的疫情,逼迫着我们稍微有时间停下来,思考焦虑,思考生活。
如果不是疫情,生活节奏会更快的。走在路上,地铁站里,总能看到一群走得飞快,像在自言自语的城市人,从我们身边穿过。看他们的身体要奔向某个目的地,灵魂却很嗨地沉浸在工作中,和别人的沟通中。
有些人没有和别人交流,看手机,刷视频,新闻玩抖音,学习,绝大多数城市里的人,在地铁里,公交车上,候车室里,都是在看手机的。像我这样,眼睛四处看看的很少。我微笑着面向每个目光能及的人,没有人和我微笑。唉,大家都在忙碌,就我闲着,还没人理我,有点尴尬吧。所以即使我不想看手机,还是拿出手机,装作在看一样。
你说,为什么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每天忙得要死要活,我们的生活,却没有变得越来越好,也没时间享受,那我们忙个什么?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物质生活应该是越来越好了,能选择的好商品也是越来越多了。以前买不到的东西现在也能买到了。这应该是是我们快节奏带来的成果之一。
还有现在的人有了手机,微信,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
工作电话要秒接的,电子邮件要速回的,很多人连走路都在看邮件,回邮件,发邮件。不这么做的话,客户或老板会不会指责不知道,但看的人既然已经看到了,很有责任心的人一定要把这些任务先完成的。
家人出门一打电话,也得秒接的,要不然,就心里开始担心了。如果不回,不超过十分钟内,就是七八个电话,无数条微信就追杀过来了。要不然,家人开始担心了,我的孩子是不是丢了手机,或者手机被人抢了;我的妈妈是不是阿尔兹海默症又犯了;我的情人是不是又邂逅了新人了……无数的猜测,所有他们能回忆起的,电视电影里看过的场景,或者听人说过的不好场景,一个片段一个片段,逐个地在他们脑海里过,直到他们的家人或亲人回了一个信息后,才算消停。
想想以前的人得有多少定力,才忍住一年半载的不打电话,不写信啊。可能也是没什么定力的,只是没有电话,只有email,没有微信,不得不忍着。
这不,忍着也不很好的吗?微信邮件风行,也就这三四十年吧。中华上下五千年,人们都活的好好的,活下来了,就我们这小段时间不行吗?
好像不行,一旦人们有了什么,放回去,返回去就很难了。要不然,这段时间,总在说的关键技术卡脖子,芯片卡脖子。如果能回到从前,从前的从前,不用远,就60年以前,这个算什么呢?我们要什么芯片,要什么手机,计算机,要什么汽车?人们吃饭睡觉,出行也都没问题的,卡脖子吗?不卡。
60年前的生活可能艰苦,1300多年前的盛唐,据说是个国泰民安的时代。没芯片,没电脑,没汽车,那时的人肯定也不觉得会有什么卡脖子的吧。那个时候的人们可以慢悠悠地风花雪月,吟诗作画,哪像我们这样,每天打了鸡血,上了发条一样的就知道急匆匆。
今天的我们,慢不下来的原因,一方面,我们已经像是拉满弓,在弦上的箭,不得不发。工作的节奏就是这样的,不跟上,就掉队了;另一方面,里里外外,社会的舆论,外部的压力,快速滚动的铺天盖地的信息,新闻,让我们觉得如果工作稍微不努力,学习不努力,不能像别人家的那么好,那么出类拔萃,就被时代抛弃了。所以啊,一出门,整个世界都是绷得紧紧的。空气的味道都是紧张的,致密的。
我想慢悠悠的生活啊,能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