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经历、一些想法,怕不记录就来不及了,文章的分类叫:“矫情的琢磨”
也许有时候是有这么点矫情,但我就觉得分清楚,A不是B,B也不是C……现在社会中混淆概念的人挺多,毕竟有些事不把概念扩展一些干不下去……但是我也总觉得矫情的去区分一些事情必须有他的必要。
今自己矫情的,是自己在做教师培训时候遇到的问题,当时挺憋屈,所以只能用文字发泄一下牢骚。
培训的主题是探索我眼中的学生。其中一个环节,我希望老师们能够通过一种排序的方式,探索一下自己最在意的学生的品质有哪些?是学习态度?是责任感?善良?还是活跃?……我们可以先不去考虑任何因素,就把自己心目中喜欢的孩子写出个1/2/3名,然后分别在学习态度、责任感、善良等等维度再来评个1、2、3……当我们都写下来之后。我们最喜欢的那个孩子,没有出现在哪项评分?也许那个品质并没有排在你在意品质的前几名。相对的,哪个排序跟你喜欢的排序最接近?也许就是你心中最在意的哪项品质……以此类推还有很多自我探索的思考。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帮助我们看清自己最在意什么,相对可能哪项没那么在意……
活动架构如此,但是这里面的确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小问题……虽然我看来不矛盾,但很多次都会有个别老师站出来说:“我们不能给学生排序” 或者 “在我眼里学生都是我的宝儿!我排不了,这样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更严重的会提到“这样会给学生贴上标签,会害了学生!”
这样的指责下,我的解释就像是掩饰一样,不解释吧,又好像默认一样……
一直在想怎么简单解释……今天脑子里想到这样一句话:我们排序并不是结果,排序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排序。
因为培训的缘故,我不能老提我曾经也是名老师~我也当过班主任,提起这个,就更得说明我到底哪做的好,来让你们听我讲课……所以我一般不会提,当然也会有很多尴尬……。
老师们质疑我的原因,其中的一个在于:很多老师面对我时心里都有这么一句话:“你没当过老师,不懂老师的生活,也不懂老师的辛苦和情怀……”(这话不是我主观感觉,而是不止一次听过也包括我曾经面对讲座的人时也表达过这样的想法)。所以当我提到排序,的确会触碰到很多老师的职业敏感,“怎么能给学生排序?!这从我当老师以来,就是不被允许的!更是我始终的原则!”
我当时真的想说:“年头不算多,我也当了6年的班主任,而且至少不算很差的那种。我很清楚我个人评判给孩子带来的那些不利的影响。但我同时也清楚,我也是人,我不可能把所有的品质都放到同等高度去欣赏,所以在我当班主任的时候,我更会去觉察自己,我会不会相对于其他人更讨厌谁?更忽视谁?当我觉察到这些的时候,我会逼着我自己去更关注那个我忽视的孩子,更去寻找那个我好像看不到优点的孩子的优点(有时候不是他没有优点,也可能是我不觉得那个是优点?)。”
所以……每个人心中肯定有1、2、3,但我们去察觉1.2.3的目的恰恰是为了避免1.2.3带来的影响!
~如果我发现自己更喜欢学习认真的孩子,那我才更应该注意学习认真也不一定是全部,那几个认真的孩子还需要更多其他的品质。
~ 如果我发现自己对于聪明这一品质靠后一些,我才会发现,我可能时常对那些聪明但没那么认真的孩子要求过于严苛(也许同样的成绩,我会夸认真,但聪明的我会觉得还不够,这样对那个聪明的孩子也不公平,不是么)。
~如果我发现自己觉得多才多艺只是一项锦上添花的品质,我才能避免为了帮那些孩子提高我认为基础竞争力的学习,而打压了那些创造性和灵感……
觉察我的排序,才是让自己更公平的前提。
矫情的辨别一下:
教师伦理道德中提到的不要给学生排序,最开始是指学习成绩的排名,后来延伸到对孩子好坏优劣的公开评价,并附上一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又加上了一个“孩子会受到你贴标签的影响”。老师不能给孩子贴标签,分出三六九等,这的确对孩子是好的。久而久之,我们似乎喜欢、不喜欢或者更喜欢哪个孩子也成了禁忌。但这种禁忌更多应该是在表达层面,我们不能对孩子去表达自己更喜欢谁,这会对班里的孩子造成影响,我们个人倾向的影响……
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要压抑自己对个体的态度倾向,这是人性。相反的,不是当着孩子,当着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时候,有必要去察觉一下这种倾向,只有察觉,才能通过理智去适当弥补这种倾向。
最后还是得补上一句,我也就是个普通老师~所以可能体会不了已经超脱这个境界的老师们~但我觉得我代表大多数,因此我还是觉得:分清“不排序”的概念,别拒绝、请看看自己心里的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