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用一句话去概括成都的气质,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更新的精神体系。既保存了那些渐行渐远的精致、和缓、温文尔雅的精神,又不断生长、融合、突破,让城市充满了想象力。
应该说想来成都的原因很简单,我只是单纯的想去眉州,想一路追随者苏子的脚步,慢慢感受他的生活。来到这里,却未曾想到,几千年来,温润秀美的成都环境,自由与浪漫的城市文化,活色生香的市井生活,滋养了众多的诗人与作家,使成都成为一座意蕴隽永的文学之城。那东坡路上的苏子,草堂中的杜甫,驷马桥上的司马相如,“家”里的巴金,鹤鸣茶社的马识途........无不散发着淡淡的芳香,吸引我们追随的步伐。
“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杜甫草堂在今天仍是成都最幽静的所在。一条浣花溪将繁华与喧闹隔开,使草堂自成一体,与城市若即若离。院内青砖素瓦,粉墙丹朱,期间碧波萦绕,石桥相通,浓荫蔽地,幽花溢香,既体现出杜甫故居的雅淡清幽,又不失祠堂园林的稳重肃穆。成都人管杜甫叫“草堂先生”,就像杜甫在诗中称他的南邻为“锦里先生”一样,既显得亲切,又不失尊敬。成都这几年是他人生中最为安定舒适的一段岁月,诗人终于可以静下心来,仔细品味生活,享受闲暇时光。他观察和描写的视角与心态也就有别于其他时期。成都温润宜人的气候,草堂清新自然的景色,滋润了杜甫的身心,他暂时抛开了功名和世事的重负,享受平静、本真的生活,写出的诗句仿佛是一副副鲜活的画卷,他通过潜心把玩、精雕细刻,把在草堂居住期间所感受到的大自然的美好印象,用诗意留给了后人。走在草堂的小路上,仍旧能够感受到由夜雨、清风、荭蕖、细麦、圆荷、鸬鹚、飞燕......所组成的自然美景。
宽窄巷子,这个不可一世的地方,似乎是每个去成都的人都必须体验的地方,他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宽巷子与窄巷子是成都这个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往昔的缩影,是留着人们记忆中的深刻符号。当游人伴着夕阳,望着炊烟,走在黄昏中的巷子里,一种久违的老城区市民化生活的场景便一一浮现在眼前。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循着古人的足迹,我终于来到了这个魂牵梦绕的地方。那座老宅,孕育了千古才子;那座老宅,承载了万人的骄傲与千百年的梦幻。“眼明小阁浮烟翠,身在荷花水影中”, 修竹苍苍,清泉石上。这里曾经是大苏小苏兄弟的乐园。它幽静,它芳香,它徜徉着大自然的欢笑。置身其中,听鸟语阵阵,看蝶舞翩翩,我仿佛看到了儿童时的大苏小苏,他们追逐着、嬉戏着。在这里,他们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有高大伟岸的父亲管教,有知书达理的母亲呵护,有博闻强识的姐姐照顾,还迎娶了才华横溢的爱妻,他们走过了春夏秋冬,走过了寒窗苦读,迎来了金榜题名。
亭台小阁,雕琢木栏,青青房瓦,悠悠长廊,大苏先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诗句如影随形,三苏祠内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三分水面二分翠竹的岛居特色跃然纸上,身在其中,陶醉自乐。上前去,推开浸满书香的大门,踏走在坚实的青石地上,历史的沧桑油然而生,纵然相隔千年,纵然阴阳两隔,却依然是“不思量,自难忘”!就这样,与山水对话,与草木为伴,甚好!
很想在最后的半天问道金沙,去感受古蜀国文明的传承与保护,却最终放弃。成都,这个让我流连忘返的地方,却这样在我的人生中匆匆而过,只留下惊鸿一瞥。虽然来去匆匆,甚至连一架相机都未曾带在身边,但却从中让我感受到他的美好,这个城市茶馆中的氤氲缭绕、酒肆中的麻辣辛香,都令人不舍离去。于我而言,成都就是一座建立在汉赋、唐诗上的大城,李商隐那句“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已令人心驰神往,由此也更能体会李白晚年的惆怅——“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