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触到“文盲”一词还是在小的时候从父母的口中知晓,这个词在他们这辈人中算得上是高频词汇了,因为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我国的文盲率高达80%(官方数据)为解决这一问题,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全国展开。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人们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文化学习中。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爷爷辈的人基本都参与过扫盲运动,对之印象也尤为深刻,所以当教育我们的时候,经常会说“不学习不是成文盲了;大字都不识几个,那不就是文盲么”这样的话,总之文盲就是不好好学习的对立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身边几乎没有不识字的人了,这个词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近两年过年时和长辈们一起吃饭聊天的时候,耳边又听到这个词,只是在这个词的前面个定语:“现代化”。一些长辈们面对浏览新闻、自助出行、微信拜年、抢发红包等依靠互联网支撑的生活模式感到既好奇又害怕,既想学,又无从下手,所以只好半真半假的戏称自己是现代化文盲。
出于对用户体验设计的关注和熟悉,对这个现象进行了探究。无论是在手机端产品铆足了劲儿提升用户体验的今天,还是从诞生个人电脑以来到现在,软件产品无论是在视觉层,还是框架层、结构层,都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来提升软件产品的友好与易用。滑动、点击、缩放、长按等人类与生具来的手势动作,但为何在父母辈那,却可以让每一个用户体验人员都被感受挫。究其原因,我发现其实对于父母辈的人而言,最大的障碍不是操作方面的障碍,而是内心层面的障碍:不知道该点哪,一个个不同颜色的方块是干嘛的;害怕乱点之后流量被黑;点错会死机,影响正常使用(低端安卓机确实有这种问题);信息会被泄露等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次,才是关于如何玩微信,如何复制黏贴,如何保存图片等操作层面的问题。还有就是年龄上带给他们的负担,老年人对与扁平化的icon及其状态不清楚、也不认识,对交互反馈的视觉或听觉捕捉不如青年人等造成的困扰。
1、认知层面上,要解决他们的心理负担。
a、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上有什么,如何正确的获取。
网上有什么很好解释,只要你描述的时候符合他们的心理模型就可以了,如何正确的获取的我建议是:直接用APP!!!既然是在移动端了,对他们而言就抛弃浏览器吧,既容易让他们迷失,也会造成诱导点击或误点,响应速度完全受网络制约,只会让他们更加迷茫。聊天装个微信,看新闻装个腾讯新闻或头条,看视频、查天气等等也一样(关键得是业界正儿八经良心产品)。这样一来,信息从一开始就已分类,他们获取时既不那么费力,各产品之间跳转也不会迷失,反正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b、手机并不是80、90年代需要看说明书才能操作的蠢笨的电子产品,放心大胆点吧,点是点不坏的!
记得小时候,家里买回来什么电子产品,父母第一件事就是让我们看说明书(又暴露年龄了),看明白了才能用,如果使用过程中出现什么异响或停止,全家都会为之震惊:是不是被玩坏了?!父母对电子产品的认知还停留在那个年代,所以使用起来缩手缩脚,不敢尝试。你大可放心的告诉他们随便点,点是点不坏的,当然最好是在你的陪同下,就像我们小时侯学骑车时他们在后面扶着我们一样。
c、看个新闻,发个微信,不绑定银行卡啥的没什么大的安全风险。
把家里的网络帮他们铺设好,另外可以花钱包月储备些流量,以备不时之需。告诉他们不要连外面的网络,也别在大街上扫什么二维码,也别绑定啥银行卡,网络世界虽然不安全,但也没那么不安全,不是么?!
d、告诉他们流量是可以随时监控的。
这个很重要,帮他们装个流量监控软件,让他们随时可以查看。
2、操作层面上,全靠手势,所见即所得。
a、手机操作手势无非四种:滑动、点击、长按、缩放。浏览时滑动,图标用于点击,没有图标想操作(保存、复制、转发等等)试试长按,想看大图两指张开即可。
b、告诉他们各种通用按钮\图标的样子和功能:返回、确认、取消、更多、下拉。。。让他们有个基本认识,就好像我们做英文的阅读理解,里面的单词你全部不认识和认识一半时,心理负担是完全不一样的。
c、如果想对哪条信息(图片\列表)进行操作,直接在该条信息(图片\列表)上操作,这是移动端的设计要义,也是学习成本最低的思考路径。
d、帮他们设置好推送、后台更新、读取地理位置等信息,然后根据他们的使用要求,耐心的陪着他们把玩几遍,要主动引导他们去思考,及时告知他们操作后的交互反馈在哪体现等等。
3、也是最重要的,多陪他们聊天!
与其每天张家长李家短的,不如把这个世界的变化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它,关于互联网的本质、新的商业模式、新的营销方法等等。。。别让他们在海量的狂轰乱炸的信息流中迷失,生活的本质并没有变,吃饭还是吃饭、聊天还是聊天、买票还是买票,仅仅只是方式变了。这样一来,“现代化文盲”的心理负担,网络谣言,无养鸡汤,low爆的动画在他们面前不攻自破。 让他们不被互联网生活所累,也享受着互联网生活,是我们一辈应尽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