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这个字眼我相信对于大家并不陌生,但是我相信对于大家来说更加熟悉的应该是“接受”,因为我们不懂得拒绝,所以我们不得不接受。
1
一个不懂得拒绝别人的人,生活会是怎么样子的?
第一、没有自己的时间。
第二、违背自己的意愿导致内心的冲突。
第三、担心自己没有办法胜任别人对自己的请求。
第四、忙忙碌碌一无所获。
第五、……
我相信大家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我记得刚出来上班那会儿,我有一个要好的同事,他人还算可以,可是有一个坏习惯就是喜欢找人借钱。直到我快要离开这家公司的时候他还找我借了一次钱,那个时候我身上的钱也所剩无几了,如果借给他,我月底就没饭吃了。当他开口的时候我还是不情愿地借了他,然后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担心时间到了他还不了,我不想出来工作了还找家里要钱。
结果,他果然没有按时还钱,我找他要了,他说过两天,就这样好几次,最后一次算是撕破脸皮了,他隔天还了钱,可是我们之前再也没有联系过!
我本人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不借车。有一次,一个好朋友跟我说我借一下车,要去泡妞,我的内心是冲突的:第一,我不借车;第二,我不喜欢用我的车载别人,我不喜欢我的副驾驶坐的是陌生人,这是我个人的一个小洁癖。但是因为和这个朋友的关系足够好,所以我当时借了。
我违背了自己内心的意愿去做这么一件事情,导致内心产生了冲突,让我很不舒服,消耗我不少的能量。
还有一次,在机缘巧合之下,应母校的邀请到学校上课,那个月其实事情很多,而且我还没有在线下做过大型的演讲,所以我内心是想要拒绝的,结果我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了。
在临近开讲的一周,我内心非常焦虑,因为事情太多导致没有很多时间去做充分的准备,怕辜负了老师们的期望,以及同学们的期望。这个心理负担使我消耗了不少的能量,我担心无法胜任别人对我的请求,虽然后来我做得很好,但是这也给了我一个教训:量力而行。
我们不敢拒绝别人,会让我们违背意愿,以及让自己疲于奔命,到头来自己是谁都不知道。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也有很多的朋友,但是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爱拒绝别人的好意,结果周一A朋友找他聚餐,周二B朋友找他聚餐,周三C朋友邀请他参加活动,周四D朋友让他帮忙处理事情,周五公司要求加班,周末累趴了什么都不想做。
他这一周下来,除了工作睡觉,花了80%的时间在别人身上,然而剩下的时间却累得什么都不想干,一周下来一无所获。
2
表面上我们只是不好意思拒绝别人,怕别人受到伤害,实际上你所担心的是两个方面:第一,伤害别人之后产生的内疚感,第二,害怕伤害别人之后别人对你的报复。
而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好好的拒绝别人,而有些人做不到呢?一旦遇到需要拒绝别人的时候就变得唯唯诺诺,瞻前顾后。
第一,我们害怕伤害别人之后产生的内疚感,这个内疚感来自于你自己的投射,因为是一个害怕被别人伤害的人,所以你害怕伤害别人。
你的内心是虚弱的,所以你会觉得所有人的内心也是虚弱的,也是容易被伤害的,而我们的内疚感是用来补偿对别人的伤害的。
内疚感每个人都有,在2-3岁之后我们慢慢形成内疚感。某次我去朋友家里,一个一岁多的小孩子过来打了我一下,然后就笑,我说好痛啊,她也笑,这个时候她只是觉得好玩,而没有内疚感。而当小孩子2岁多以后,就会有内疚的体验。我的另外一个的朋友,小孩子两岁了,当她打妈妈的时候,妈妈会装痛,小孩子就会过来摸摸妈妈,怕妈妈痛了。
我们的内疚感会随着我们对外界的伤害而增加,当我们觉得对外界有很大的伤害的时候,我们的内疚感增加,所以你不敢轻易的拒绝别人。
重点并不是内疚感,或者担心被别人报复,这些都是正常的,重点在于我们认为拒绝别人是一种伤害,而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你早年关系的未分化,也就是跟母亲关系的未分化。母亲潜意识不希望你长大,所以存在对你的控制,这个控制的实际表现就是帮助你做决定,潜意识层面就是让你无法成长,那样你母亲就不会跟你分开了,也就获得了安全感,也就不会有分离的焦虑了,因为成长就是意味着分离。
这种潜意识的未分化会让你处于一种潜意识跟母亲没有分离的状态,即边界模糊不清的状态。这种关系没有分离的状态会让你以同样方式跟别人相处,你的潜意识会认为你跟别人也是未分化的,因为你跟母亲是未分化的,所以从小母亲对于你的要求你不敢拒绝,因为拒绝会让你觉得在背叛自己的母亲,你的内心会有内疚感,而因为你跟别人的相处模型是来自于你和你母亲的模型,所以你也不敢拒绝别人,因为拒绝意味着对母亲的背叛,你会产生内疚感。
所以,我们不敢拒绝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我们跟母亲关系的未分化,导致我们跟别人关系未分化,你不敢拒绝你的母亲,因为你接收到了你的母亲不想让你长大的信号,拒绝会让你有内疚感,你也不敢拒绝别人,因为这在潜意识层面就是在拒绝你母亲给你塑造的关系模型,这也是在潜意识层面上拒绝你的母亲,这就是无法拒绝背后的深层原因,因为我们的所有关系都是按照原生家庭来运行的。
3
那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除了我们意识到我们的关系来自于母亲跟我们的相处原型,我们还需要在行动上做出一些改变。
记得我想参加曾奇峰的中级精神分析培训的时候,有一次,我想找曾老师签名,老师说:“对不起,我不签名。”温柔的语气中带着坚决,表情温和且放松。我当时内心的感觉就是舒服,从来没有被拒绝还这么舒服的,后来我才知道,曾老师在拒绝你的时候不带有任何攻击性以及矫揉造作,而只是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才意识到,原来最让人愉快的拒绝就是简单直接的拒绝,不带有任何的评价。
第二次遇到类似情况是在廖阅鹏老师的催眠课程上,因为有一些知识不理解,所以我就在下课的时候走到老师身边说:“老师,我能不能问你一个问题?”廖老师说:“对不起,我课间休息一下,可以课上问。”我第二次感受到这种心理大师与人相处时边界是何等的清晰,不带有任何黏腻,关系中没有任何的模糊不清。
拒绝别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拒绝别人的时候我们内心的负担,而以上两位老师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在处理与人的关系时,不带有任何负担,不带有任何的评价,不带有任何的迟疑,不带有任何害怕伤害你而表现出来的紧张,也不带有任何敌意。这个时候别人也可以体会到你的这种状态,知道你的边界,自然也就不会有伤害,甚至可以让人感到一丝愉悦的感觉。
用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的说法是:“不含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
其中“不含敌意的坚决”,是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用一种更成熟的温和的态度去拒绝,坚守界限时不是以攻击愤怒回应,而是即温柔又坚定。
“不带诱惑的深情”,诱惑有性和攻击的成分,我不用带有诱惑性质的东西来让你对我顺从,而是带有一种“你就是你,我就是我”的感觉。我对你不评价,不攻击,不诱惑,保持一种对你的全部接纳,认为你就是最好的。
这句话背后所包含的最深的关系哲学是边界清楚,如果我们以这种态度去拒绝别人,那么我们不仅不会伤害到别人,反而会让人觉得你值得被尊重,也许还带有一丝的愉悦感呢。
你的内心没有什么,别人就不会体会到什么,你的内心越是害怕什么,别人就越能够感知到什么。所以,放下你的所有顾虑,温柔而坚定地去拒绝任何你不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