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很有意思,两人背对背为“北”,意思是两个人的做法想法相逆反,相违背,一个“鱼”字加一个“羊”字为“鲜”,是对食物美味的赞美。而在某些时候,古人干脆就将鱼称之为“鲜”,譬如老子所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便是小鱼的意思。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在人们的心目里,鱼便是最为美味的食物之一。
从小就喜欢吃鱼。小时候生活在水府庙水库附近,在那个猪肉、豆腐都要凭票供应的年代里,水库为附近的居民改善伙食提供了取之不竭的鱼虾。水库鱼虾品种很多,印象最深的还是鳜鱼,肉嫩、无刺,可以大口吃饭而不用担心鱼刺卡喉咙。后来读到“桃花流水鳜鱼肥”这句诗的时候,便不由得会心一笑,江岸桃花盛开、江中鳜鱼肥美,正是江南春光绝好的写照。
没有小刺的常见河鱼还有鲈鱼。女儿从小不爱吃鱼,唯独鲈鱼除外,所以,在女儿学生时代,清蒸鲈鱼便成为我家餐桌上经常出现的一道菜:一斤左右的鲈鱼一条,去鳞去腮去内脏洗净,两面打花刀,用盐、料酒抹匀后腌制半小时左右,香葱三五根去葱须洗净后打结,与姜丝一起放到鱼肚里,鱼身淋少许植物油后放蒸锅蒸8分钟左右,出锅后白嫩的鱼肉类似蒜瓣,可以说色香味俱全。据说秋天才是鲈鱼最为肥美的季节,所以西晋时吴江文学家张翰在洛阳作官时,见秋风起,思念家乡的鲈鱼脍、莼菜羹,便辞官回乡,并留下了“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的诗句。
鲟鱼也无刺,而且全身都是软骨,用慢火炖出来的鲟鱼汤像牛奶一般颜色而且粘稠。中华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当然不能捕捉,但现在养殖技术发达,水产市场、餐馆里经常能见到人工养殖的鲟鱼。
不过南方市场里最常见的鱼还是鲫鱼、鲤鱼、草鱼、鳙鱼、鲢鱼财鱼、鲶鱼之类的塘鱼,青鱼一般要到秋末冬初才开始上市。青鱼头尾用茶油略煎黄后再放冷水焖,比青鱼肉好吃多了,青鱼肉较粗,更适合腌制后风干或者做腊鱼。只不过市面上能买到的鱼十之八九是人工养殖的,与小时吃过的水库里的鱼相比,差距自然是不可以道里计了。
最能保持鱼的鲜味的作法自然是刺身,但刺身不适合所有鱼类,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吃生鱼片。吃生鱼片还是要去日本。前些年去日本,在富士山附近的一家饭店吃刺生,生鱼片入口清甜嫩滑,鲜美到无可比拟。家常做鱼,多数是清蒸、水煮、黄焖、红烧。江浙一带有糖醋鱼,安徽等地喜食臭鳜鱼,但个人还是更喜爱清蒸、水煮,尤其是酸菜煮鱼,煮鱼的时候放几颗剁碎的小红尖椒,鱼汤鲜香微辣,鱼汤泡饭,真可以令人多吃一碗饭呢。长沙有一家叫做“饭怕鱼”的连锁饭店,里面就有鱼汤泡饭。而白居易的诗句“鱼香肥泼火,饭细滑流匙”,描写的应该也是鱼汤泡饭吧?
与肉类不同,鱼几乎可以与所有菜同煮。小时候经常听外婆说“鱼和百味”,当时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结婚后在婆婆家吃到老公奶奶做的丝瓜煮鱼、苦瓜煮鱼,丝瓜的清香与鱼的鲜香相得益彰,苦瓜的苦味令鱼汤更为鲜美,才明白了鱼的鲜味是可以令一切食物变得更加美味起来的。
突然又想起了多年前老公奶奶做的酒糟鱼。腊月里将鱼块用盐、米酒腌制后裹上一种碾细的红米放到坛子里密封,数月不坏。吃的时候或蒸或煮,再加一点紫苏、霍香,鱼香和着酒香四溢,开胃下饭。只是奶奶已经过世20多年,我也已经20多年没有尝过那样的美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