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学习《秋天的怀念》和《散步》两篇现代文,课前根据邹老师的指导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由他们质疑问难。
开始我很忐忑,因为以前上课,没有采取过由学生来质疑问难的方式,因为我担心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担心如果学生提的问题我解答不了怎么办……
总之,由于各种担心,我只想着自己,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倾听他们对于文章没有读懂的地方,没有给他们提问题的机会。
但这次,我决定尝试一下,把时间交给学生,由学生质疑问难。
于是,对于《秋天的怀念》学生的提问有
“他妈妈出去了,史铁生为什么不出去追?”
“他妹妹为什么不早点告诉他?”
“文章中“咱娘俩在一块好好活”,是什么意思?这里没有读懂。”
对于《散步》学生的提问有
文中最后一段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里的“整个世界”是什么意思?
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们认真读书了,也在认真思考了。
有的孩子读懂了,于是,他们又举手起来帮提问的孩子解答。
比如“他妈妈出去了,史铁生为什么不出去追?”的问题,有个孩子起来回答说“这个问题问的是废话。第一,他双腿残疾,怎么跑出去?第二,他妈妈是出房间,而且他沉浸在自己残疾的痛苦上,他忽略他妈妈的病痛。”
这个孩子的解答很有条理,而且分析也到位。
比如对于“整个世界”的理解,有个孩子说他读出了“说明我背上的和妻子背上的,很重要”。
看,这样理解也可以,确实很重要,所以说是“整个世界”。
所以,孩子们在提问题的时候,老师就能发现哪些孩子没有读懂文章,哪些孩子读懂了,他们在课堂上需要什么,这样才能真正“因材施教”。没读懂的原因可能有:一没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二不懂文学创作的基本思路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中会运用一些艺术手法突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三语感较差,确实没理解。
对于《秋天的怀念》三个问题的解答
①妈妈出去,只是平常的离开他房间,不必追。“她出去了,就没有再回来”是艺术表现,相当于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不是生活写真。
②妹妹不早点告诉,也应该是超越生活真实的艺术表现,为了突出我的“不”,我只沉浸在自己的痛苦里,对身外之事全不去关注。要是愿意关注,就不会求死了。
③“咱娘俩在一块,好好儿活”,不就暗示了妈妈的身体已经有病了吗?一个病,一个残,但妈妈还是知道热爱生命,要好好活。
对于《散步》“整个世界”的解答
“我和妻子”代表中年人,我背上的母亲代表“老一代”,妻子背上的儿子代表“下一代”,“整个世界”表示“整个家庭”➡即“中年人,要慢慢地、稳稳地、好好地照顾老一代和下一代,才能保障整个家庭的幸福”。
➡尊老爱幼、责任
“整个家庭”往大的延伸,即一个个小家庭组成一个大社会、大世界,每个家庭幸福了,社会就和谐了。
➡一个个幸福的尊老爱幼的有责任的小家庭,构建了一个和谐美好的大社会、大世界。
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所以,课堂的质疑问难,值得给时间,师生相互交流、探讨,碰撞思想的火花。
这,便是生成性的课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