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很久很久了,久到我已经不愿意去想有多少年。有时仔细算算,就会觉得那些美好畅快又带着青春酸涩的日子竟离我如此遥远,往事终究是难以追回,便会心中泛起伤感。不如梦里相见,在梦里我们还是当时的少年,没有一丝改变。
青春期很喜欢问一些傻傻的但又仿佛充满哲理的问题,譬如说,你会希望一切重来一遍吗?如今,若要再来一遍,我会对当时的自己说些什么?又希望自己能怎样度过青春呢?
·爱,不要怕伤害·
爱可能是学生时代最让人怦然心动的话题,哪个少男少女没有或暗恋或明恋的对象。但是爱情确实我整个青春里最遗憾的一个话题。因为当时的自己只知道享受被喜欢,被追求的感觉,而并没有真真实实地去付出,去爱。
当时的自己其实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爱,以为爱情就是几封情书,诉说小儿女情怀。不知道无私的关怀,欣赏,鼓励,接纳。结果就是得到了片刻的感动,却得不到相濡以沫的坚守。
当时的自己也太脆弱,仿佛鼓励了别人就降低了自己。有太多的担心,担心自己在别人的眼里不够好,所以也不敢说太多,做太多,怕收不到同样的回报。想当年,发条短信都一定要等到对方先发。现在想起来还真有些可笑。也因此错过了很多很多。
如果可以再来一次,我想对自己说,爱就爱了,在爱里付出远比得到更重要。得不到的还可以蠢蠢欲动,而应该付出而没有付出的爱,是一种无法弥补的遗憾。
·不让自己失望比不让别人失望更重要·
记得小学的时候,同学录里就开始有同学写自己的人生格言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当时这句话实在是很流行。然而,时至今日,或许我们很多人都并不能做到走自己的路。
我们从小活在别人的眼光当中。父母的眼光,师长的眼光,长大了还有老板的眼光,客户的眼光。在工作中我时常在想,啊,我这个工作要做到怎么样呢,千万不要让老板失望。
而别人的眼光真有那么重要吗?虽说人言可畏,但是人言杀不死我们,真正杀死我们的是我们在别人眼光下的自怨自艾,是我们在别人眼光下的畏惧。当我们受到别人的指责,甚至只是感到别人的失望,我们立即把矛头指向自己。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为什么我不能做得更好?
我们更需要客观公平地来看待自己。通常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别人对我们抱有不合理的期待,譬如说我只能一个星期写一篇高质量的稿子,但是老板希望我写十篇,我可能只能请老板另请高明。另一种情况是我们真有可以改进的地方,譬如写的文章即使自己也不满意,只是为了交差而草草交了上去,这时候我就应该反思改正。然而人生在世,孰能无过,有过则改就好,不需要和自己过不去。
慢慢我学会了把尺子握在自己手里,与其总担心别人的想法,不如问自己,如果是让我自己不失望,我希望做到什么样子?
内在的动力比外在的动力更具有可持续性。只有我们发掘了自己的内在动力之后,我们才有可能成为那个自己想成为的自己,才会真正为自己感到骄傲。
·明白自己的兴趣,并坚定地追寻它·
我是在应试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我不知道今天中国的教育长成了什么样子,我只知道自己从小的生活轨迹有点像流水线上的机器人。每天都被规定好了做什么学什么,学校的功课和学业仿佛是世界的全部。我幸运的地方在于我很喜欢学习,并且还很擅长学习。然而这也是悲哀,因为在踏上社会之后我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迷茫,我不再能找到正确答案,并且觉得自己除了会学习之外一无是处。
其实每一个人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并不一定是要语数外门门精通。然而很多人只看到自己的短板,不敢接受自己的长板,甚至觉得有一个长板本身就是一个短板,叫做“偏科”。我常常想,如果我早一点能看到自己的长板,我的人生可能是另外一副样子。
我很喜欢思考,很喜欢写作,也喜欢看到自己的文章给别人带来些思考和借鉴,喜欢做公众演讲把有趣的观点传递给更多人。然而,很多很多年,我都不曾提起笔,好好写些什么。一是因为我懒,二是我打心眼里觉得写作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可能都不能养活我。记得当年好朋友问我,你以后想做什么,我跟他说,我想当作家。当时,我在心里都在嘲笑自己,当作家?怎么可能嘛!只是他却当真了,还时不时提醒我有这个青春期的梦想。
然而反过头来想,如果当时我就能一心一意地在写作这条路上走下去,笔耕不缀,那我现在说不定已经是一个大公知了。
往事不可追,明日尤可期。这篇文章不仅写给过去的自己,也写给未来的自己,和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愿我们都能够早日认识自己,拥有不后悔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