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昨天包饺子剩下一块面团,中午就用来擀面条吃。
案板有点小,擀面皮的时候施展不开,最后切成的面条有点粗犷,煮出来像新疆的拉条子,又粗又厚。炒了盘番茄鸡蛋当卤子,和面条拌在一起,红白黄相应,看起来还不错。
闺女一吃就上了瘾,哧溜哧溜低头猛吃,每往嘴里吸几条面条还要往嘴里塞块鸡蛋,一会儿功夫,一盘面条被她吃掉了一半。
我问她:“好吃吗?”她一边奋力的嚼面条,一边含含糊糊的回我:“好吃,妈妈再夹一根。”最后她吃不下了,跳下凳子去洗手:“我吃饱了。”
平日做面条,闺女有时也吃得很好,但是像今天这样的吃相,倒是很少见。大概是今天的面条很合她口味,当然也可能是太饿了。
我自己尝了尝,口感的确还不错,很有劲道,吃到嘴里感觉弹性十足,沾满番茄汁后,顺滑爽口,和买的干面条很不一样。干面条不禁煮,如果捞出来不赶紧吃,很快就糊成一坨,加汤水也不管用,有多少都能吸干,吃起来软踏踏的,没有嚼头。
妞爸说:“还是手擀面好吃,以后自己做着吃得了,不买干面条了。”
我想,当然好吃了,我这又揉又搓的累出一身汗,不好吃都对不起我。开个玩笑,老实说,这手擀面之所以好吃,大概除了工艺上的不同,最关键的是手擀面融入了人的气血和感情吧。因为揉面的时候,每次搓揉推擀都饱含着对这块面团的美好期许,希望把它做成一锅好面条,好让家人享用。
或者说,这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手擀面里其实浸满了希望和爱,你说,它能不好吃吗?而用机器大批量生产的面条,就少了一份温情。
我们长大后,即使吃遍山珍海味,也还是会常常想念家里的饭菜,想念家的味道,其实念得就是家里的温馨和美好。
二、
读高中以前,全家人冬天穿的棉袄棉裤,薄的厚的,秋天穿的毛衣毛裤,还有一年四季穿的布鞋,全都是妈妈一针一线做出来的。
棉衣跟着我们逐渐增长的个头不断加大尺码,每年都要重新做,拆了洗,洗了拆,缝缝补补。面子和里子都是买的棉布,中间包着自家种的棉花,穿起来又软又暖和。有时候,棉袄棉裤外面还要再加上外套,整个人圆圆滚滚的像个企鹅,再冷的天都不怕了。
消耗最快的是布鞋,大人每天要穿着劳动,小孩子是好动,蹦蹦跳跳折腾个不停,鞋子很快就磨出了洞,或者脚长长了,新鞋子还没穿就小的不能再穿。记得我上初一时迷恋上踢毽子,毽子天天不离脚,一个冬天就踢坏了三双棉鞋。
这种布鞋,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千层底布鞋”,鞋底是用旧衣服和旧床单的布,洗干净后晾干,再用浆糊一层层粘起来,粘的纸箱那么厚,然后彻底晒干。做的时候,用鞋样比划着剪几个底子,用粗粗的结实的棉绳缝起来,再和做好的鞋面缝在一起就成了。冬天穿的棉鞋,鞋面里还要再加上棉花保暖。
整个程序很耗时间和精力,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妈妈亲自动手,不厌其烦的重复一遍又一遍。记忆里,闲暇时妈妈不是在做鞋底,就是在缝合鞋面,在无数个昏黄的灯光下,一针一针的做出全家人要穿的鞋子,非常辛苦。直到后来流行买鞋穿,才慢慢做的少了。
直到现在,家里还有一大箱子做好的布鞋,单的棉的,方口的,套脚的,各式各样的都有,除了爸妈,我们几乎都不穿了。还有小宝宝穿的虎头鞋,鞋面上全是用绣花针绣的各种花样,也做了一大箱。
因为鞋是照着脚做的,算是定做,穿起来很合脚,也很舒适透气,越穿越软和。
这些棉衣和鞋里,又何尝不是浸满了妈妈的汗水和对家人的爱。妈妈做的时候,揣摩着衣服的厚度够不够暖,鞋子够不够舒服,认认真真的将针脚走的整整齐齐,没有一丝歪斜。全家人也因这一针一线,紧紧的贴在一起。
这大概也是现在手工物品比较流行的原因吧,因为在里面很容易发现一些很温情的东西,有人的气息。
现代科技是很发达了,拖地有吸尘器,洗衣服有洗衣机,做饭都可以省略,直接去外面吃或者叫外卖,甚至请一个钟点工,所有的家务都可以解决了。一家人其实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吃喝玩乐,追求自我就行了。
但这样一来,家里似乎总少了些什么,不太像个家。或许,就是缺少了一种通过物传递的情感交流,你亲手洗的衣服,就会留有你的气息和味道,你亲手做的饭,就会沾有你对家人健康的美好祝愿,大概,就是这样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