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了一些理财的书,发现理财最重要的前提是人要能控制住自己的冲动。如果一个人意志力和自控能力都很强,是不容易受周围人文环境影响的,我身边就有这样的类型,个人经济也很安全;如果一个人很容易受到周围亲戚朋友同事消费习惯的影响,常做一些冲动消费或者购买,那么想实现理财计划,面对的困难和挑战就大很多。
所以,对于普通人,为了让自己能抵制影响和诱惑,把周围常见的人按照欲望偏好分类,知道某类人喜欢在哪些方面用物质表达自己的存在,把对方的行为和自己的关联性降低或者从心理上分离开来,就会比较理性,不那么容易受影响了。
购买衣物鞋包欲望派
这一类最常见,会主动展示各种名牌服装或者包包,不排除有很多喜欢质量高、款式新颖的实用派,但有很多是属于证明自己、想寻找优越感,如果你容易被吸引或者征服,那么就会形成补偿性消费,浪费自己的钱,原理自己的理财目标。
所以,不用刻意远离这类人,面对他们,我见过一个挺好的招就是,心里默念“so what”,其实这更多地是说给自己听的,从心理上不用太认同,这样就给自己建立一个无形的盾牌,挡住诱惑。
满世界旅游欲望派
我年轻时看过一篇文章,上面写“一生必去的十大旅游胜地”,里面有一个卡布兰诺大吊桥的照片,美的不行,然后我就兴致勃勃地去看,结果很一般,完全没有描述的那么美好,后来又去了很多世界著名景点,完全没有想象的好,后来才明白,去之前的想象其实是旅游最精华的部分,所以再看到谁晒照片,能理解其中的舟车劳顿,基本不会激起旅游消费冲动。所以如果因为看到对方晒旅游而眼馋引起的消费,可以这样告诉自己,那样的回报一定是付出了很多才得到的,包括物质和精力。
娃学这学那派
教育上的冲动消费一点都不比其他少,我看过一个统计数据,说家长们花在补习班上的钱有好多亿,如果你因为看到别人孩子学什么而盲目跟风消费,就很容易让家长和孩子两败俱伤,要认识自己是否属于通过孩子来实现自我的类型,如果是,要及时反省,因为那样对孩子不公平;如果不是,那么就容易脱敏于别人的传染。
各种下馆子欲望派
吃什么都要拍照,或者经常提起又去吃了什么馆子,如果你真在饥饿的状态,就很容易给自己勾勒一顿美餐画面,然后冲动而去。
除了这些,还有其它类型,你仔细观察,都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特点,一点不难分类,当然,也有很多人是综上所述综合实力欲望派,啥欲望都很强。
把他们分类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自己看清自己容易受到哪些方面的传染和影响,然后知己知彼才能建立强大的自控力。所以这个过程的主要目的不是给别人贴标签,而是通过别人这面镜子,照出自己的脆弱和软肋。同样的,也得有能力去接受别人特点和自己现实的差别,承认个体的不同,才能把别人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分离开来。
看清楚自己和哪类人在一起花费更多,到底是别人的需求还是自己的需求。在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习惯后,才能好好地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