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第三天,堂妹来到我家,饶有兴致地跟我讲述假期里的生活。
三天以来第一次出门,每天都是吃吃睡睡的状态。早中晚正常吃饭,其余大部分时间都猫在床上,睡觉、玩手机、吃油炸类的糕点。
她说,上班的时候,即使在电脑前工作,也习惯边吃东西边干活。我很好奇,问她,是饿么?她说,不饿,就是想吃。隔天,她更新了一条朋友圈,假期胖了整整五斤。
我从小就是个小胖子,最胖的时候是大学时,一度到了一百三十多斤。
可是当时自己并不察觉,现在看那个时候的照片,只能用“不忍直视”来形容。胖的原因是吃得多,尤其是晚上。
宿舍楼下就是小卖部,对面不到一百米的位置是售卖面包、蛋糕、肉夹馍的橱窗。晚自习结束后,基本上都会买吃的东西回宿舍加餐。
大学二年级,同学之间基本都有了固定的交往圈子,结伴上课、打饭和自习。有的人和闺蜜,有的人和男朋友,后来逐渐就剩下我自己。
十八九岁的年纪,还不能适应孤独的生活,也不知道如何打发这大把大把空闲的时间。心里空落落的,只能用各种零食来填充,食欲格外旺盛。
工作后,逐渐不再吃零食,只保持简单的一日三餐和必要的运用量。虽然没有刻意减肥,但整个人逐渐清瘦,如今常年保持在一百斤左右。
食物对现代人来说,早已不再仅仅是果腹的作用。很多人已经很少体会到饥饿的滋味,更不用说刻意让自己适时保持饥饿感。
超市里的零食琳琅满目,蔚为壮观。无聊的时候,聚会的时候,追剧看电影的时候,很多人都习惯吃零食。
节假日里,走亲访友,热闹聚会,吃吃喝喝是最主要的事。水果、月饼、鸡鸭鱼肉,中秋节的饭桌上油水十足。
人一旦有了某样东西,同时也会成为它的“奴隶”。
有了空闲时间,就难免需要用各种方式来排遣寂寞。因为,面对自我是最难以忍受的事情。
要么自娱自乐,吃东西、追剧、玩游戏,要么招呼三五好友觥筹交错、结伴出游。
公交车上,大部分人都会盯着手机屏幕,不时传来游戏里的厮杀声、电视剧里的对白和小视频千篇一律的背景音乐。
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络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如同吞噬时间的黑洞。智能化、大数据的应用使得手机比自己还要了解自己。
它知道你要买的东西,知道你喜欢看的娱乐新闻和视频,吸引着你持续保持刷新的动作,欲罢不能。
有朋友跟我说,他睡前可以刷两个小时的短视频。我觉得很惊奇,问,眼睛不会痛的么?有这么好看么?他说,也没什么好看的,就是不想睡。
其实,我也有“手机依赖症”,但会尽量控制时间。因为要保护好做过手术的眼睛,并且,大量的、碎片化的信息对于时间和精力是巨大的消耗。
每每感到看手机的时间太久,便下意识立即起身去做点别的事,拖地、收拾厨房、整理衣柜或者干脆出门运动,都会消除沉溺其中的感觉。
同样是半个小时,用来走路,觉得格外漫长。如果拿起手机,只是一小会儿而已。
节前格外忙碌。一个下午,接连起草两份长篇通知,直至晚上七点多才完成,虽然疲惫却很充实。
看到有人写道:“许多时候,在这种惦记、查看、微信互动的状态中,一天的时间不知不觉中过去了,等你茫然地抬起脑袋,发现自己就像举着个破网打鱼的渔夫,感觉是忙叨了一天,却在黄昏降临时一无所获。”
很形象、贴切的描述。
但无论是脑力上还是体力上的强盛劳作,能够使人保持专注,体验到所谓的“心流”。
这是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提出的概念。心流是一种将个体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动上的高度兴奋感及充实感。
使心流发生的活动有以下特征:内心倾向、专注一致、有清楚目标、使忧虑感消失、主观的时间感改变即不觉得时间的流逝等等。
很多人跟我说,写文章是很难的事情。其实,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写的过程并不是最难的,只要能坐下来,就可以写出来。最难的是“坐下来”这件事。
在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甚至更久的时间里集中注意力,全心投入,这是令人最难以忍受的。
所以,每每觉得自己写得不好,我也会以此鼓励自己。这么多年,能够坐来下写一点东西,不管写得好与坏、多与少,实属不易。
人习惯用简单易得和轻松愉悦的方式来打发时间。即使做事的时候,也力求立竿见影,立即看到投入产出的结果。就像买入一只股票,恨不能次日就涨停。
但我始终觉得,好的东西和结果,要么需要时间,要么需要付诸艰苦的努力,或者两者都需要。
在别的事情上不敢说,至少在写作上,已经可以做到保持耐心和节奏。写的时候就用心写,不应付,一旦发送完毕,便把心收回来,整理近期的读书笔记或者考虑别的主题和素材。
一篇文章能否被发表,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成形前,在我可控的阶段里,我会花费必要的时间的精力,反复校对和修改。但对于是否能发表、多久才能见报等不可控的因素,不会过多时间考虑。
有时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有时最终经过编辑大幅删改,有时一两个月以后才被刊发。
但不管写的多还是少,间隔多久,我始终没有完全停止,因为它能够让我时常可以保持专注。
为什么频繁地长时间刷手机,看上去得到很多的信息,知道很多的事情,却丝毫没有充实感,甚至比之前更为空虚?
我能想到的原因有两个。
一个原因是浅显化、零碎的信息耗费脑力,但并没有引发深度的思考,使自身的知识和智慧增加。这是与读书最根本的不同。
读一本书,哪怕读一篇文章后的感觉与看同样时间的视频和新闻资讯的感觉截然不同。前者会令自己沉静,后者在疲乏中生出更多无聊感。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所看到的都是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和事,无论这个人和事怎样,从根本上来说,对自己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即使,那些事关生死善恶的事所带来的短暂的认知,也不会停留太久,最多沦为为一项谈资而已。
我会将自己所看的人和事的感受写下来,写的过程也是回忆、思考、整理的过程。
它将零散的思维意识和认知观点厘清,使人不断尝试去揭示问题的症结和蕴含的道理,跃然纸上,使自己对于他人、外界和自己的某些认知,逐渐变得条理和清晰。
虽然,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局限、狭隘和对错之处,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真实的。
这是来自于一个人自身真实的感受,真实生活其实就是缓解恐惧和焦虑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目前这个信息无孔不入、随手可得的环境,保持专注是很难的事。
刻意隔离和屏蔽外界讯息会让人感到恐慌,生怕错过了什么、不知道什么。但其实基本都是和自己无关的事情。
我长时间写东西的时候,每每感到思维不断发散、碰撞、深入,也会停下来,看看手机里的新闻放松一下。
那种感觉让人既紧张又愉悦,像是一个人走夜路,孤独、害怕。
我承认,自己目前还做不到完全沉浸在文字里,任由思想意识天马横空。
在吃喝以外,应该多做点和自己有关的事情,可以保持使自己专注,需要付出一定辛劳的事情。
不至于在无所事事时徒增空虚感,只能纯粹通过吃喝玩乐消遣,获得暂时的麻醉和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