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过多少张脸?每天看到多少张脸?这些脸对你有多大意义?看到过那么多张脸,但对我们来说却如同不存在。
社交如此,在神经元上也是一样。只发生过一次的,等于什么都没有发生。
而所谓的认知就是神经元之间建立的一个固定连接。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次数越多,带宽就越大,固定性就越大。
在网络上闲逛时看到的信息,基本上也都是无用功,你觉得你在获取信息,但其实就是一面之交的信息,跟在大街上看到那么多张脸是一样的,没有多大意义。
这也就是老生常谈的那句“知道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吧。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获得了一些知识,就已经掌握了,就可以达到我们的目标了。然而很多时候并不是获得了知识,就同时可以获得那些能力的。
比如学了养成习惯的底层逻辑和习惯养成的方法,但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很多的问题,甚至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而并未去实践过。
我近期在进行的100天阅读,群里发起了一个活动,每周安排不同的主题,大家可以根据这些主题进行阅读,然后分享你所读过的内容。
前期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不仅能提升阅读能力,同时还锻炼了演讲能力。但进行到后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果参与主题阅读分享,就需要每周阅读不同的主题,然后分享书中的内容。因为分享会为小组增加分数,其实也就是荣誉感。但这样却很容易出现为分享而分享的现象。分享的内容大多也是搬运书中的知识。
需要认可的是,这种方式首先可以帮助大家养成阅读的习惯,其次阅读之后进行分享可以增加对书中内容的印象。
但阅读是为了什么?肯定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而是让知识为我们所用,让自己变得更好。
所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阅读,阅读过后去运用学到的知识,这才是在这100天甚至今后的阅读中更应该去做的事情,不然了解那么多内容又有什么用呢。
王阳明曾这样说过: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而我们总认为,很多事情要先知后行。但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就得先知道怎么游泳再去游泳,而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
吴伯凡老师在专栏中提到这样一个公式:认知➕行为=学➕习
认知的神经元连接,就是从“低带宽连接”到“高带宽连接”的过程,是一种练习的过程。
所谓知行合一,也就是认知和行为的合一,是学和习的合一。
知道了怎么游泳,却不会游;知道了怎么养成习惯,却做不到。这听上去显然有些荒谬,但事实上在很多事情面前我们都存在这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