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孟子循序渐进,帮助齐宣王理清错误的认知。(跳过古文部分不影响阅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尊敬自家的老者,再把这份尊敬推广到别人家的老者;喜爱自家的孩子,再把这份喜爱之情推广到别人家的孩子。能做到这样,就把天下握在手心里了。”
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影响力》这本书提出的互惠原理,孟子两千多年前就知道,而且能用于治国,玩得贼溜。
“《诗经》上说:‘先示范给自己的妻子,再推广到自己的兄弟,最后普及到家国天下。’就是说把这份推己及人的心思推广出去。做到推己及人,就能够保有四海,不能推己及人,就连老婆孩子都守护不住。古代的圣贤超越平常人并没有其它奥妙,就是善于推己及人罢了。现在大王能够施加恩惠于禽兽动物,却不能施加恩惠于百姓,这却是为什么?”
谈话不能空穴来风。齐宣王救下一头牛,孟子就顺着齐宣王的这点恻隐之心发挥,劝导齐宣王实施仁政救护天下百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行于易。推行恩情也是如此,要想推恩于天下百姓,就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自己的亲人做起,逐渐推广开来,扩展到天下百姓。
你让百姓感受到恩情,百姓就会拥护你;但如果你对老婆孩子都不能给予恩情,那么老婆孩子也会离你而去。
圣人之所以称为圣人,不是别有一套奥秘,只是能把推己及人这件事做到极致,这一点就是圣人的发端处。
用在我们自己身上,想把工作做好,就从我们自身的责任心培养开去。对事情负责,就自然会寻求解决办法,对岗位负责,就自然会寻思改进工作方法;工作上的成就,就是从自身的一点责任心培养出来。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万物都如此,人心更是如此。请大王深思!”
知道可怜牛羊,不知道可怜百姓,这是不知轻重。但既然有可怜牛羊的心,只要反身思索,就自然会懂得可怜百姓。
小事明白,再细加考量,大事也就能明白。牛顿,就是通过砸在头上的苹果思量出万有引力。
孟子劝人,不是强加给你一个观念,而是帮你理清你原本就知道的道理。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难道说大王发动战争,把将士置于危险之中,和其它诸侯结下怨恨,只有这样大王才开心吗?”
这肯定不是齐宣王喜好战争的出发点,孟子这样说,就是逼迫齐宣王否认。
把报价抬高,对方就容易接受一个相对低的价格;把对方的过错评估得过分严重,对方就容易承认相对较轻的过错。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齐宣王急忙否认:“不是。我怎么会开心做这样的事?我打仗是为追求我喜欢的东西。”
上钩了。齐宣王若是不承认自己的心思,孟子再能说也无的放矢。打脸之前,要先找到脸在哪。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孟子紧追不舍:“大王的喜好可以说出来听听吗?”
齐宣王笑而不语。一不小心被孟子把话套出来,冷静下来就不说了。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孟子当然有办法:“是因为美食不够吃?轻便暖和的衣服不够穿?还是因为美丽的姑娘不够看?甜美的歌声不够听?身边的仆人不供使唤?这些东西大王的臣子都有足够的供应,大王怎么还在追求这些东西?”
您现在的所作所为,看起来像是在追求这些低层次的东西。孟子故技重施,又故意把齐宣王说的很不堪。
曰:“否。吾不为是也。”
齐宣王又赶紧否认:“不是,我不是为追求这些。”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孟子说:“那么,大王的喜好就清楚了。大王想要开疆拓土,使秦国、楚国这样的大国俯首来朝;莅临中原,安抚四夷。但是以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想要的东西,就像是爬到树上去捉鱼啊。”
缘木求鱼,比喻得清新脱俗,挑逗齐宣王的好奇心。
曰:“若是其甚与?”
齐宣王不相信:“有这么严重?”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孟子说:“可能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捉鱼,虽然得不到鱼,但也没什么危险。但以目前大王的所作所为,去追求大王的喜好,还投入全部精力去做,那就很危险了。”追求目标若是方式有误,那么越用力,就错得越离谱。
齐宣王奇了怪了,我还能犯比到树上捉鱼还蠢的错误。
曰:“可得闻与?”
齐宣王问:“可以说来听听吗?”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孟子问:“邹国和楚国作战,大王认为谁能够胜利?”邹国是个弹丸小国,和楚国实力相差悬殊,战争结果显而易见。孟子为让阐述的道理显而易见,又开始用夸张类比来举例说明。
曰:“楚人胜。”
齐宣王回答:“楚国胜。”孟子需要齐宣王表明观点,有共识才能进一步交流。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顺着齐宣王认同的“强胜弱”观点继续往下说:“既然小国打不过大国,少数人打不过多数人,弱小打不过强大。现在海内有九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齐国只占九分之一。凭借九分之一的领土就想去征服其他的九分之八,这和邹国去攻打楚国有什么区别?还是从基础上着手吧。”
《孙子兵法》上说:“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24铢为一两,24两为一镒)
这是战争的“形”。战争比拼的是基础实力,一斤钢铁碾不过八斤钢铁,只能从本国国政上入手,提高土地生产力,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更多的国力。
孟子打开全局视角,把天下形势摊开来给齐宣王看,让他明白武力征服本质上是在做什么。
“如果大王现在发布实施仁政,让天下士子都想到大王的朝堂上做官,农家都想到大王的土地上耕种,商人都想到大王的集市上做买卖,旅客都想在大王的土地上行走,天下痛恨其国国君的人都想投奔过来向大王控诉。如果出现这样的局面,谁能阻拦大王称王呢?”
《孙子兵法》上说:“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民心所向就是天下的“势”。如果天下百姓投奔大王能像从山上滚落的巨石那样势不可挡,那么谁还能阻止大王称王。
你喜欢什么,我还给你什么,但你得换个方法。
有形有势能夺得天下,有理有据能说服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