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是个体力活儿?NO,技术活儿。
大宝宝已经两岁多了。很多时候,有了自己的想法,如很晚了要回家了,他还想在外面玩;去超市,他想买零食吃,你不想纵容他;他想出大门,你拦也拦不住......
在看到《影响力》这本书之前,很多时候,我都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每每遇到这种情形,都会束手无策。要不就吼叫没耐心,威胁说下次再也不带你玩这个了;要不就转身就走,留下孩子一个人在原地,急匆匆哭唧唧跑过来找我。
在家里吃饭,每次看奶奶大战几个回合,孩子才肯乖乖吃饭。一般就是,“快吃饭,不然保安叔叔不叫你出门!”“好好吃,不吃就给其他小朋友吃了!”“不吃饭,不给你看电视了!”一时起作用了,但是还是每天都要重复着这些话语,才能稳住小孩那颗躁动的心。
问题出在哪里呢?
直到读了《影响力》,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在“承诺和一致”章节中,作者讲述了为什么一般人承诺了某件事情之后,会毫不犹豫在今后的行动中与承诺保持一致,而不至于出尔反尔。在外在压力和内心选择下,人们只要做出了承诺,就会将自己向那个方向看齐。但是对于成年人承诺很有说服力,对小孩子来说,承诺则需要技巧,需要慢慢培养。
弗雷德曼的实验证实,教育孩子,威胁可以起到一时的效果,但却不长久。严厉的威胁,不会使孩子从内心里认识到应负的责任,时间一长或者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难免“重蹈覆辙”,这也是为什么每次我们都告诫孩子的时候,通常他会乖乖听话,但下次还会就范。
更有效的方法,在于,给出一个合理的理由,比如“不可以拿超市的东西,这是不对的”,再进一步“再拿超市东西,妈妈生气了”,再进一步就是“不要乱扔东西,楼下叔叔阿姨正在家里休息,不要打扰他们”,大部分时候,他都能听懂,并且能停下来。也许下次或者过一段时间,还会重复犯错,但是每次都加以引导,慢慢培养意识,他就会顺从,而不是心底逆反。
到了青春期,孩子叛逆的时候,我想恐怕也是与小时候的教育引导有关。只要我们从内心里,让孩子认同一些价值观,比如为他人着想、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乐观开朗面对困难等,我相信,他们更愿意与父母沟通交流,而不是走向孤僻、阴郁、甚至偏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