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或多或少都对生活有所期待,乃至特别渴望改变的时候
在团队中肩负重任,只有三天到deadline,kpi却只完成一半的焦虑。
深夜刷手机后,第二天不得不睡眼朦胧的起床时的懊悔。
和朋友狂欢宿醉后,床上抱着头忍着头痛、反胃的后悔。
……
大家都有这样的时刻,我们渴望改变,希望自己变得更好,但现实往往会给我们开玩笑,快乐之后是痛苦,满足之后是空虚。
以我个人为例,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口口声声说戒除网络小说12年了,期间想了很多办法,但最终结果仍然没有任何改变。
我想各位身上也有类似的死循环,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改变,但最终的结果多数不太理想。
我认为凡事都有解,不存在没有解决方案的问题。
如果一件事情很久无法解决,说明我们对它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
在此,显然的是,我们对改变自己需要对此有本质的理解!
在最近对改变自己的反思中,我发现我犯了很多错误:
错误1:定义问题错误,认为改变自己的改变动力主要是自控力
错误2:同时改变多种习惯。
错误3:没有持续记录&坚持,直到形成一种新的平衡。而是过段时间发力一下,发力一下。
……
然而,仅仅意识到问题,我就发现改变自己犯了很多错误:
我曾用《自控力》、《精力管理》来训练自己,希望能改变。
我曾制定详细的计划表,约束每天的各个习惯。详细到早饭吃什么、牛肉包子还是猪肉包子、香菇包子还是白菜包子。
我曾制定详细的周计划、周目标,同时改变多种习惯,然而没有卵用。
如果我们想改变自己,就需要重新去理解自我改变的本质。
试着想象这样的一天:
当你睁开眼睛,你开始设想今天最重要的几件事,刷牙时你考虑刷多久,等会你会想吃什么早饭,到工位上先做哪件事,中午又吃什么,午休多久,和同事如何配合,晚饭吃什么,怎么回家顺路方便,什么时候睡觉,睡前洗不洗澡,要不要看书....
这可能只列举了每天我们所考虑、所决策的1/10不到,但显然的,如果每件事情我们都去关注、去想怎么弄,我们光想今天就不够用了。
这些事情,90%都由习惯帮我们解决了,我们只需要思考少量的事情。
这是1个习惯论的典型案例,认为习惯决定人的行为。
主要提倡者是先贤们,近代《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作者-科维博士也有谈到,他认为:习惯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而习惯是火箭脱离地球的过程,在开始阶段充满巨大阻力。
当然,关于什么影响行为的因素还有很多理论:
1、骑象人理论:人是理智、情感综合的体现,大象是情感,骑象人是理智,两者力量悬殊。
2、本能系统:人的许多行为都是本能在起作用,哺乳类母亲对孩子的抚养、男女的热恋...
3、自控力理论:自控力具有肌肉模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4、精力理论:人的行为受到精力控制,而精力分为4种:体能、情感、精神、思想。
............
各种各样的理论都能一定程度上解释,改变自己的原因是什么,但我们从最终端、最简单来说,改变自己就是改变某种行为。
如果从某种行为来理解改变自己,显然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
那么,自控力理论很难帮助我们完全改变自己,就有解释了,自控力是一时的,是能量爆发性的结果。
而在平时,习惯支配着我们大部分的行为。
……
据某种尚未考证的数据来源:影响行为有多种因素,习惯是核心因素,因为人身上90%行为都是习惯在自动化运行。
如果前提没有问题,那么我们就找到了改变自己的28定律中的20%造成80%影响的重要原因。
习惯是什么?
习惯就是大脑中设定的程序,是重复的行动化为无意识的行动,是不依赖意志或毅力,把自己想要的事情引导到如每天刷牙般轻松的状态。
举例来说:每天早上通勤的路线、早饭的刷牙都是习惯。
而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是由于人类自身的构造决定的,我们的身体具有“对抗新变化,维持现状”的倾向。一旦我们想要彻底改变自己习惯,身体就会开始反抗,让我们只有三分钟的热度。
关于习惯有一些观点:
形成习惯所需要的时间,其实是根据所想培养的习惯种类而定的:
1、行为习惯(1个月)
弹性很大,环境不怎么影响的习惯。比如:读书、写日记、整理、记录
2、身体习惯(3个月)
与身体节奏相关、存在生理基础的习惯,例如:跑步、减肥、早起、戒烟。
3、思考习惯(6个月)
每时每刻都在用的思考倾向。例如:逻辑思考、创意思考、正面思考。
行为习惯分为3个时期:
阶段一:反抗期(7天)
马上想放弃,42%人失败
阶段二:不稳定期(7-21天)
容易被原有计划或他人影响,40%人失败
阶段三:倦怠期(22-30天)
逐渐感到厌烦,18%人失败
数据来源150人统计数据,均为实践改变习惯
随时补充修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