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程序出了问题,已经无法正常工作。屏幕弹出提示语,格式化所有数据,恢复出厂设置才能运行。
这个看起不难的选择,对我而言难度很大。
实在不想清除数据,软件里记录着朋友熟人的联系方式,阅读笔记,收藏着手绘图,录制的音频,一年的收支账单,大量的图片……而这些信息,并没有上传到云端备份,如果删掉,可能会是一笔大损失。
我开始思考手机罢工的原因,脑袋里蹦出了经济学中的几个关键词:边际效益递减,沉没成本。
仔细想想,手机软件提示要清理空间了,但我并没有及时精简数据。手机屏幕上躺着各种app,除了常用的软件微信,邮箱,WPS office ,番茄钟,喜马拉雅电台除外竟然没有一款游戏.连音乐播放器里也只有四首歌。
其实常用app也就那几种,按道理说,其他的有必要及时删除才对。比如,“随手记”是一款记账软件,适合于理财初学者,2015年的流水账就是它来记录的,记录了一年,我也大概清楚了自己有哪些消费习惯,并且就目前的消费能力总结了一番。比如,阅读软件也下载了好几个,常用的是QQ阅读,书架上躺着各种书。
但是呢,以我为例,大多数情况下,点开的页面并不能在第一时间带来需要的信息。本来打开百度要找某个信息,结果会弹出与其相关的若干信息,而这些信息对我而言用处并不大,一定程度上来说已经造成了干扰。作为一枚好奇宝宝,我还是会点开相关的页面阅读,但事后才发现,时间浪费了很多。
今天,在网上查询有关肥胖者和喝咖啡的相关性,而弹出的页面大多是喝咖啡的好处和坏处,文中讲到了咖啡可以增加食欲,刺激心血管系统,为此,在潜意识的支配下查到几本保护消化系统的书,目标也被转移到了如何保护好胃肠的方面。
我把这次百度搜索的思路捋了一遍,发现思绪处于被动状态,由一场主动的搜索变成了被关键词引导的过程,虽说也学到了超出预期的知识,但没有抓住重点,未能完成最重要的任务。
同理,手机里躺着各种软件,当我准备记录笔记时,可以录音,绘图,制表。事实上,我会习惯用最熟悉的方式,而其他的功能即使再强大,如果派不上用场,也没有太大价值。而我此刻想到的是——边际效益递减,投入不是越多越好,过多选择反而是没选择。
经济学上这样讲解【边际效益递减】:
如果不断添加相同增量的一种投入品(其他投入品保持不变),会导致产品增量在超过某一点后下降,增加的产量就会变得越来越少,甚至使总产量绝对减少。
【适用场景】
生产经营——投入越多不一定收益越高,
为人处世——付出越多不一定得到回报越多。
当我发现手机里满是自以为用处强大的app时,实际能用的没有多少。打开微信随心发着语音视频时,好像忘了面对面时的尴尬气氛。发着电子邮件时,也忘了很久没有写过书信,最重要的是视力也飞速下降,时间也是一去不复返。
投入了碎片时间去阅读,收集信息,事实上收获了多少呢?投入和产出是需要成本的,如果投入的太多,而收益达不到,这是桩赔本的买卖。
当我想到这里,也意识到了手机罢工的原因。对一款普通的手机设置的期望太高,希望它无所不能,于是疯狂地装载,运行,直到它不堪负重。
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对自己的要求太多,翻开阅读软件,书架上放了很多书,但大部分读过的仅是付费购买的,付费的书籍并不一定适合我,但出过钱,想到值那个价值,也就逼着自己读了。而免费的书籍,往往没有兴致,甚至错过了合适自己的。当我付出了金钱,时间,精力后,阅读时想要的快乐感,知识吸收效率并不一定与其付出成正比。
我按了手机屏幕上的键,确定手机数据格式化。清除所有数据。手机屏幕变成初见它的天蓝,好了,一切重新开始吧。
再次安装软件时,我只下载了几个最用的。翻来阅读软件上的电子书,精挑细选了一遍,只收藏几本最合适的。至于消失了的朋友联系方式,沉没成本理论及时安慰了我。
沉没成本:不为失去而难过
【沉没成本】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如已经付出的时间、金钱、精力等。
【适用场景】个人——行动抉择,
管理者——战略决策。
失去的已经失去,要是以前我肯定会自我批斗,然后问千万次why,而现在想的更多的是how.
顺着思路走下来,最重要的是把丢掉的联系方式找回来。
最简单的方式,莫过于发个朋友圈,吼上一嗓子,让朋友们留下联系方式,但这不是个好主意。因为此法关注的焦点没有在对方。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希望讨论的主角是自己,那么我丢了你的联系方式,为什么你会主动给我?
但是,我单独地给你发微信,向你问好,真诚地和你交流,恰当的赞美。你会给我留下电话号吗?(此招适合搭讪帅哥)
就算是不太熟朋友,你也会留下电话,对吗?或许你觉得我对你并没有用,但起码有趣,说不定哪天还能给你帮上忙呢!
当然,在这个找电话号过程中,我们彼此重新建立了联系,有些关系开始强化,有些逐渐退出社交圈。
适时进行洗牌,重新整合资源,删繁就简。
当我看着空荡荡的手机屏,竟然没有伤心,倒是静心思考了半天,脑海里飘过千万朵灵感的火花。
归零,重新开始,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