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景
虽说以前学习计算机网络的时候,学习过了,但为了更好地学习一些物联网协议(MQTT),需要重新复习一下。
2. OSI 7层模型
-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 ---开放式系统互联),是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 网络互连模型,旨在拟定一个标准来规范网络连接。
- OSI 7层:分别为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 使用原则
1> 数据发送时从上至下封装,收到数据包后从下至上解包;
2> 数据只能逐层传输,不能跳层;
3> 分层思想:每一层可以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接口(并不关心下层如何实现),并向上层提供服务。
4>
3. TCP/IP 4层模型
TCP/IP 参考了OSI模型,将 最上的3层(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 视为 应用层, 由 将 最下的2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视为 数据链路层。所以TCP/IP 简化为 4层模型。
4. TCP 和 UDP 协议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 与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 是传输层中的两种协议。
我们平时 网络传输文件、视频会议等 都要通过这两种协议进行数据传输。
正如上图介绍的,TCP 是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程 的协议,那么TCP 是如何 建立连接 与 断开连接 呢?
4.1 三次握手
说明:
在传输数据前,两台主机需要通过三次会话建立连接,这个过程我们称为三次握手。
第一次握手:客户端向服务端请求建立连接,
SYN=1(建立连接),
seq=x(序列号),
客户端进入SYN_SENT状态。
第二次握手:服务端向客户端返回确认并请求建立连接,
SYN=1(建立连接),
ACK=1 (已收到),
ack=x+1(确认号为收到的序列号加一),
seq=y(序列号),
服务端进入SYN_RCVD状态。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确认报文,
ACK=1 (已收到),
ack=y+1(确认号为收到的序列号加一),
seq=x+1(序列号),
三次握手完成以后,2个主机之间,就可以传输数据啦~
4.2 三次握手-必要性
- 常见回答:因为三次握手才能保证双方具有接收和发送的能力。
第一次握手SYN---服务端得知-客户端有发送的能力;
第二次握手SYN、ACK---客户端得知-服务端有接收与发送的能力;
第三次握手ACK---服务端得知-客户端有接收的能力。 -
深入剖析-三次握手的必要性:
1> 三次握手才可以阻止重复历史连接的初始化(主要原因)
2> 三次握手才可以同步双方的初始序列号
3> 三次握手才可以避免资源浪费。
4.3 四次挥手
说明:
第一次挥手:客户端向服务端请求断开连接,
FIN=1(断开连接),
seq=u(序列号),
客户端进入FIN_WAIT_1状态。
第二次挥手:服务端向客户端返回确认报文,
ACK=1 (已收到),
ack=u+1(确认号为收到的序列号加一),
seq=v(序列号),
服务端进入CLOSE_WAIT状态,客户端进入FIN_WAIT_2状态。
第三次挥手:服务端完成数据传输后,向客户端发送断开连接请求,
FIN=1(断开连接),
ACK=1 (已收到),
ack=u+1(确认号为收到的序列号加一),
seq=w(序列号),
服务端进入LAST_ACK状态。
第四次挥手:客户端向服务端返回确认报文,
ACK=1 (已收到),
ack=w+1(确认号为收到的序列号加一),
seq=u+1(序列号),
客户端进入TIME_WAIT状态,服务端进入CLOSED状态。
特殊说明:客户端处于TIME_WAIT状态时,TCP连接还未释放掉,等待2个MSL(Maximum Segment Lifetime,最大段生命周期)的时长后,客户端进入CLOSE状态。
4.4 思考
四次挥手结束后,客户端为什么没有立刻关闭呢?
答:为了确保第四次挥手 ACK到达服务端。
场景1:
第四次挥手,客户端发送的ACK确认报文丢失了,未能到达服务端。
因为服务端在规定时间内未收到最后的确认消息,会重新进行第三次挥手请求断开连接,客户端重新发送确认消息,如下图所示:
场景2:
如果超过2个MSL,客户端未重新收到断开连接的请求,说明四次挥手顺利完成,可以断开连接了。
客户端从TIME_WAIT状态 进入 CLOSED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