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一个关于竹子靠“呼吸”来挣钱的真实故事。2014年,全国首个竹子造林碳汇项目在湖北省通山县落地竹林可以吸碳吐氧,该项目每年能吸收6500吨二氧化碳,那些碳排放超标的企业,可以通过位于武汉的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购买这里的减排量。
靠会“呼吸”的竹子,这个如今超过40万亩的项目让3万多农户因此增收。当地一位村民说,7年来他靠农闲种竹子、养护竹林,多挣了35万元。
以前村民通过砍竹子卖钱,现在是种竹子挣钱。是不是觉得非常有意思?而且,竹子明明将二氧化碳吸进去不见了,怎么还可以卖碳呢?
这就进入到了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碳市场是个什么东东?做“卖碳翁”又是怎样的体验?
碳市场的全称叫“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今年7月16日,在筹备了近十年之后,全国碳市场终于鸣锣开市,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啦。说个数据,我国每年碳排放100多亿吨,而首批纳入2225家发电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关于为什么要建立碳市场,这个问题已经在上次分享中提到了,不知道“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你就out啦!
碳市场的交易实际上是配额的交易,也就是国家发放的碳排放许可的交易。
为什么说是人造的市场?其实企业原本是不需要“二氧化碳排放权”这种商品的,是国家人为创造的一种市场,并点名了全国2000多家发电企业成为第一波买家/卖家。一句话来解释碳市场,就是减排成本高的企业向其他企业花钱买“额度”,这样就用较低成本实现全社会减排。
我举一个例子,可能不恰当:长胖(企业排放二氧化碳)本来是你的权利和自由,本来以为没人会管,但现在国家觉得你和小伙伴长胖影响到环境啦,就要求所有人开始减肥。从哪儿开始呢?国家为这群人里设置了总长肉的重量,那减肥困难的想要达到固定的减肥量,就要向减肥快的人购买一些减肥配额,这样就有价格了。
第一部分,碳都是怎么买卖的?在哪儿买,多少钱?
其实,之前全国7个地方试点已经“试水”七八年了,近两年平均碳价约在40元/吨左右。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到2021年6月,试点省市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
现在全国碳市场启动了,买家卖家们都在湖北武汉开户,然后在上海进行交易。现在的碳价已经超过50元/吨了。
谁是那些“卖碳翁”呢?
碳市场目前的交易主体是2000多家大型火电厂,准入标准是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为啥选中这些火电厂啊?
因为这些火电厂直接烧煤,每年的排放数据清晰,国企规模大、好管理,所以作为了第一篇吃螃蟹的人。这叫“抓大放小”,把这2000多家火电厂的排放控制住了,很大一部分碳排放就有数了。
除了这两千多家发电企业纳入外,很多排放企业没在名单里,就可以继续留在地方碳市场交易。
二氧化碳看不见摸不着,这个碳交易是怎么算的?
二氧化碳多少吨就是碳交易的单位,究竟有没有偷偷超排呢?第二年就是交作业的时候啦,叫“履约”。企业对自己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计算并形成报告,由公认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核查。
企业可以交易的碳包括两部分,一个是国家(暂时)免费分配给你的碳排放配额,用不完的可以卖,不够了就要买。
另一种就是自愿减排量,比如种树产生的森林碳汇。开头提到的竹子靠呼吸挣钱,就属于森林碳汇。比如种的竹林每年吸收1万吨化碳,卖给火电厂,每吨50块钱,这块竹林啥也不干光靠呼吸就能挣50万呢。简直太牛了!
既然种树不用砍树就可以挣钱,那咱家多在房前屋后种树能不能挣钱呢?
答案是不可以。因为碳汇是有要求的,1亩以上连片、树高2米以上。虽然竹子一天就能长一米,但在北方很难大片种植啊。
种树算是效率比较低的减排方法,就算全国都种满树,都吸收不了大型能耗企业的排放啊。而且排放企业每年可以使用种树等方式抵销碳排放配额的比例很小,不得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杯水车薪啊。
第二部分,碳市场给企业带来哪些影响?
不管是现在被动纳入,还是未来主动加入碳市场,最根本、最主要的方法,一定是企业自己减少排放,都是各大高能耗企业自己想办法节能减排。
冏拿自己采访过的一家湖北水泥企业为例,作为2014年首批进入湖北碳市场交易的企业,某水泥公司第一年花了3000多万元购买配额。
失去了真金白银当然肉痛啊,企业大大提升了对节能减排的重视。该公司从燃煤改为燃烧生活垃圾(只要不烧煤,烧天然气或任何东西,都不计入碳排放的),减排成效明显: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已比2015年减少约120万吨。
节省购买碳成本是动力,出售多余配额也大大激发了潜力。北京公交集团就成功从“买家”变身为“卖家”,2020年,公交集团将剩余的配额在市场出售获得收益300万元。
那发电以外的高排放企业和中小企业也应该未雨绸缪了,因为早晚会被纳进去的。到时候不了解市场行情,容易亏本呀。
怎么筹备呢?大企业有专门负责给自家买卖碳的技术人员、部门甚至公司,今年国家还公布了一种新的职业——“碳排放管理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工种:碳排放监测员、碳排放核算员、碳排放核查员、碳排放交易员、碳排放咨询员、民航碳排放管理员。
还有个例子,中国石化提出2050年实现碳中和,比国家目标还要提前10年。这就怪了,一个传统化石能源企业怎么可以碳中和呢?
这就不得不解释下碳排放的范围,范围一是企业地理边界内实实在在的碳排放,比如企业自己烧煤生成的二氧化碳;范围二是外购的电力和热力产生的碳排放,也就是“谁使用,谁负责”,比如电动汽车用的电是火电,那就是有排放的;范围三是除了一二外的所有间接碳排放,计算比较复杂。一般情况下企业做减排目标时是不考虑这个范围的。
中石化自称的“2050年碳中和”指的是范围一的,也就是自身生产过程中实现净零排放。至于产品汽油嘛,这部分碳排放可能将来要算到每一位车主头上喽。
第三部分,这个世界最大的人造市场存在哪些问题?
从市场逻辑上来看,减排应该从边际成本低的企业开始。碳市场就是鼓励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多减,多余出的配额卖给减排难的企业。
但是现在的现实情况是,由于企业每年都会做节能改造,但是节能的空间越来越小。每年配额还要缩减,“减肥”越来越难,越来越贵,中国大部分电价还是由政府决定的,电力行业如果需要额外购买配额,是会增加成本的,但又不能给用户涨价,那减排与发展的关系、电力市场改革就不得不引起重视了。
怎么解决电力行业“减肥难且贵”的问题呢?一个不错的方向是让更多行业进入碳市场,充分挖掘它们的减排潜力。比如汽车成为碳市场买家后,多少会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
第二个问题,未来是一定要保留一定量的火电的,这部分碳排放不可避免,那么怎么碳中和呢?有一种办法就是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CUS)。国内外已经有大型火电企业在做了,但是现在问题是“捉”起来的二氧化碳不算你企业的减排量,所以现在行业呼吁将CCUS纳入碳市场,允许重点排放单位直接用其CCUS抵消排放配额。
第三个问题,人造市场也是市场,市场经济而非计划经济,这体现在交易活跃度、碳价等方面。我国碳市场目前的碳价每吨50多块,欧盟碳市场是全球公认较为成熟的碳市场,目前碳价在每吨则为50欧元以上。长远来看,我国接下来的碳价要达到150-200元/吨水平,才能真正发挥倒逼企业主动减排的效果。
最后,涉及自身问题,那就是我们能不能参与碳市场。碳市场目前首要的交易主体是企业,特别是碳排放大户、重点排放单位。但未来这一范围可能扩大。生态环境部相关文件明确,适时增加符合交易规则的投资机构和个人参与碳排放权交易。也就是说,将来我们也有可能做“卖碳翁”发财啦(bushi)。
现在如何参与碳市场呢?冏建议一个助力碳中和的方式,就是“低碳冬奥”小程序,咱们可以通过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低碳行为获得碳积分和“低碳达人”等荣誉勋章,并用碳积分来兑换相应的奖励。
作者相关文章阅读:
关于为什么全国碳排放注册登记中心要选择湖北:
关于碳市场为地方减排产生哪些效果:
关于公众如何参与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