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一个程序员或者项目经理带着几个程序员就可以搞事情了。而现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需要有专业的产品及前后端UI等一系列配合的团队,才可以产出顺应时代的产品。
对于产品人员来说,产品除了颜值不同之外,到底真正的互联网产品和软件有什么不同呢?
因为本人工作接触SAAS类产品,所以就从B端产品的角度来说一说吧。
1,需求优先级分析,让产品赢得先机
这个是我想放在第一位说的,产品人员的需求整理能力绝对是一个产品人员的内功,但相比“需求整理”,在B端的设计中“需求优先级分析”就变得更加重要,因为相比C端产品,B端产品流程一般更为复杂,流程的设计上除了要满足业务需求,还要保证友好的体验。而想要在流程中保证友好的体验,必须依赖“需求优先级”分析。
为了更好的说明这点,举个身边的例子:
我曾经面试一位产品,时间比较临时的一次,走进面试间才看到他的简历。大概花了2分钟浏览,翻到简历第二页(共3页),很小的一处看到他有一个工作经历做过“企业人才管理CRM”,而他面试的岗位正是“招聘系统”相关的职位,于是我想好了要问他的题目:“把你的简历当做你的产品,把我当做你的用户,如果现在让你修改这份简历,你会怎么修改”,后来我觉得问题提出的比较宽泛,又更正了下:“让你重新修改下这个简历内容的顺序,或者在你简历开头的“个人简介”中,你觉得最应该展现的是你哪方面优势?”,他说了几个答案(都是他觉得自己最优秀的点),但是却没有GET到我想要的。
可见,做好需求优先级分析,你就能在第一时间打动用户,在产品规划中的第一步赢得先机;设计出好的流程,将会让功能点复杂的B端系统变得“更好用”。
在做需求优先级分析的过程中,一般有两个方法:1、问有经验的业务学习;2、通过数据查看使用情况。但如果你多数情况总是通过第二个方法来分析,那么你的产品路可能会走的艰难一些(有些跑题了)。
2,产品是最优解,而软件仅仅是工具
以前做软件那一代人的“偏执”,都在比较谁的功能多,谁的功能全,强大。现如今,我们会发现很多产品设计有了这样的趋势:
在C端产品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理念叫做“不要让用户思考”,它的意义在于我们要为用户做选择,在做选择的过程中“做减法”。用户使用你的产品,流程图中更多是非常清晰的“Yes or No”而不是“A B C D E...”。
B端产品有些不一样,不是因为功能不全,而是B端的产品“定制化”需求会比较多,而我们更多需要用标准化的产品来满足不同客户“定制化”的使用习惯,这如何才能做到呢?
举个栗子:比如一个定制化导航菜单的设计,客户可以去选择把自己常用的功能放出来,也可以选择把不常用的收进去。但是在这之前,我们通常会有一个“默认设置”的选项,会按照“需求优先级”分析的结果来进行排序,并且通过数据把不常用的功能影藏起来。这个其实也是满足了客户的一套“最优解”,在这个基础上,客户可以定制化操作。
这个例子可能有些不够深刻,因为毕竟软件也有这样的功能。下面这个例子可能会更形象一些:
那个时代的PPT大家印象深刻,需要学习制作及并绘制动画进行演示,整个制作过程比较漫长。而现在有很多给企业自助生成H5的产品,同时提供很多模版方便大家使用。WPS之所以后来能分到更多市场,也是他们通过“互联网产品”的角度去改造PPT,无数的在线模版,满足了各种场景的需求。
3,小而美的功能点设计,满足复杂的业务逻辑
B端产品业务逻辑复杂,但优秀的产品经理总可以通过小而美的功能点设计,同时解决复杂的、多个场景的业务实现。
比如说一个企业的招聘管理系统,管理整个招聘流程时,会有不同的阶段(筛选、面试、复试、录取等)。“软件”的做法是会单独拿出来做进度管理,代码写死,软件中可以配置自己需要的流程。而“产品”的做法却可以设计一个“标签”的功能,如果候选人进入了下一阶段,则可以给候选人简历打上新阶段的标签,去除旧阶段的标签。最关键的是,标签功能的设计,同时可以应用于“收藏/关注”的功能,或者通过选择不同的标签,给标签内所有候选人发邮件的功能等等,这些功能点的实现不再像传统软件的思路那样每个还需要拆分单独开发,而是一举多得的满足了各种场景的使用。
4,你的“产品”是否需要进行业务培训,才可上手操作?
传统软件的特点是,软件卖给企业,需要业务部门给所有使用的人进行培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其实评价一个优秀B端产品的办法,即是看你的产品是不是人人上手就会用。功能复杂而流程清晰,可以帮助客户一步步去“发现”、“学习”如何使用你的产品。
微信公众号的管理后台,可以说是比较复杂的B端产品了,耗费腾讯上百人的产品团队进行设计开发,但用户的使用却是如此便捷。同时一套全面的问答系统,成为了系统使用中的辅助教学工具。
通过上面几点,大家可以诊断下自己产品的不足,祝愿大家都能设计出优秀的B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