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福耀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中国家喻户晓的企业家,不知何时开始关注曹德旺的,因为他那一代成长起的企业家太多了,诸如马云,王健林,王石,宗庆后,张瑞敏等;他从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今,曹德旺累计个人捐款80多亿元,成为中国首善。他个人除了留足家庭开销外,个人资产陆续捐赠回馈给社会了。是什么让一个人获得如此大的成功?又是什么让他对如此淡泊名利?带着这些疑问,我想走进曹德旺的个人世界一探究竟,这就是我读《心若菩提》的初心。
曹德旺,小时候读书很调皮,因为捉弄老师而丢掉了学业,5年级就辍学了;退学后跟着他的父亲去福州倒卖过香烟,贩卖过水果;结婚后干起了倒腾白木耳的生意来,把福建的白木耳收了卖到江西去,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没多久因为当时倒买倒卖被当做投机倒把货给扣了。然后下工地干活,在营地里最后要解散的时候,因为他不争不抢,教导员把分剩下的粮票布票全给了曹德旺,最终变卖了得到了一大笔钱,而且教导员还帮他开了证明把被江西扣下的白木耳,最终偿还了欠款。之后又到连队食堂当过采购员,负责食堂各类食材的采购。又在农场当过苗木员,因为不满意官僚作风而离开。
直到1976年,与玻璃结缘,与老吴和小林合作做镇办水表玻璃工厂并担任采购员一职,在上海耀华玻璃厂的帮助下1979年生产出合格厂品;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资的调配都靠指标,曹德旺靠自己积累的人脉关系,把没有流通的指标资源盘活,显示了他的交际能力和营销能力。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山水表厂连年亏损。镇领导提出把工厂承包给曹德旺经营。办企业在当时都是很新鲜的事,不要说把企业承包给个人,时代的洪流之中,所有与当时的主流思潮或行为模式不一致的行为都被视作异类,尤其在那个敏感的时代之中,一不小心就会被贴上“左”或是“右”的标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曹德旺联合其他4个人承包了镇办企业高山水表玻璃厂。个人的命运和前途,跟当事人每一个选择息息相关,个人的选择与时代的洪流同频共振,必将奏出美妙的旋律。
承包高山玻璃厂的第二年(1983年),就扭亏为盈,而且赚了很多钱,22万元扣除交给政府的6万元年承包费,还有16万利润可支配,那一年曹德旺分到了近9万多的分红,这笔钱在当年万元户稀缺的年代可以算是巨款了。因为承包工厂而名利双收的曹德旺在当年一举成名,被评为福州市劳动模范并当选为福清县政协常委和福州市工商联副主任。在其名利双收的同时,合伙人因目光短浅要求分钱走人,这在当时普遍人们都还在从事农业生产工业不发过的年代,没有人能够预知未来有什么样的人生在等着他们,也没有现存的经验可以作参考,人们心中的不确定性叠加上认知上的局限性,让合伙人见到在当时来说很是可观的分红面前选择落袋为安,分钱走人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从这一点来看,读书的重要性更加的突显出来,读书就是为了拓展人的认知范围,面对新鲜事物的时候,可以洞悉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而作出正确的选择。从2020年的这个时间节点来看,当时的几个承包合伙人的认知水平的局限让他们做出了“不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