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第说,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
“素养”就其本义而言,指的是人生而有之、先天具备的东西。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素”,即本色;“素质”,即事物本来的性质、特点或人生的生理上的先天特点。从这个角度说,素质是与生俱来的、纯先天的,是人发展的基础、可能性和条件,对一个人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有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我国多年所倡导的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其内涵也更多的指向后天和教育。正如史宁中教授所言,它是“人通过合适的教育和影响而获得与形成的各种优良特征,包括学识特征、能力特征和品质特征。”对学生而言,这些特征的综合统一构成了他们未来从事社会工作、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素养或基本条件。”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品格(必备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是幸福人生(道德人生)的基石;能力(关键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智慧人生)的基石。品格是人作为主体最富有人性的一种本质力量,内蕴着人的道德性、精神性和利他性;能力则是人作为主体最引以为界的一种本质力量,内蕴着人的创造性、能动性与内发性。14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能力是人的智力因素(智商,其中最核心的因素是创造力),品格是人的非智力因素(情商,其中最核心的因素是坚韧力),智力因素(智商)和非智力因素(情商)的结合才能构成一个人完整的精神世界。从文化的角度讲,能力指的是人在科学维度上的素质(科学精神),品格指的是人在人文角度上的素质(人文情怀),一个健全的人必须同时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核心素养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综合性品质。15
学科素养是各门学科对核心素养的独特贡献,准确把握学科本质和学科特性是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中的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双基是外在的,主要是从学科的视角来刻画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素养是内在的是,从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与要求;三维目标是由外在走向内在的中间环节,既有外在的又有内在的东西。51
三维目标的理论比较全面和深入,这是因为任何学科总是包含了知识、方法、价值这样三个维度的要素:其一,构成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体系(表层),其二,该学科知识体系背后的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深层);其三,该学科知识体系及其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核)。51
双基对学科的揭示是单维度的,而三维目标是全面的。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