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恩:如果我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基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满腔政治热情,与教皇相交莫逆,耽于性爱,你对他很清楚对吧?但你连西斯汀教堂的气味也不曾嗅到,你未曾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吧?可是我见过。
如果我问关于女人的事, 你大可以向我如数家珍,你可能上过几次床,但你没法说出当自己在女人身旁醒来时,那份涌自内心真正的喜悦。
你年轻彪悍,我如果和你谈论战争,你会向我大抛莎士比亚, 朗诵“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未亲临战阵,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凝望着你,垂死向你求助。
我问你何为爱情,你可能只会吟风弄月,但你未试过全情投入真心倾倒,四目交投时彼此了解对方的心,好比上帝安排天使下凡只献给你,把你从地狱深渊拯救出来。对她百般关怀的感受你也从未体会,你从未对她情深款款矢志厮守,明知她患了绝症也再所不惜,你从未尝试过痛失挚爱的感觉。
你也从未经历过在她的病床前坚定不移地陪伴,紧握着她的纤手,因为医生知道你根本就不在乎“探访时间”的明文约束。你并没有体会过“失去”的真正意义……因为只有在你爱某人甚于自身时才会领悟。我怀疑你从未付出过这样的爱。
现在我看着你,眼前所见并非一位聪敏、自信的男人,而是一个无知狂妄、内心恐惧的孩子。但是你是个天才,威尔。这是毋庸置疑的。没人可以完全认识到你的深度。但是你在我的油画上瞥过一眼、就以为了解了我的一切?你的狂言糟蹋了我的人生!
你是个孤儿吧?但你认为我能看穿你的悲惨生活、认识你的全部,仅仅是因为我读过《雾都孤儿》吗?莫非它能简化你的人生?——《心灵捕手》
前几天看了《心灵捕手》,对整部电影印象最深的就是上面这一大段对白。本来想把这个片段放上来的,无奈简书好像不能插入视频,所以才照录了这段台词。
这段话的剧情背景大致是这样的:男主威尔是个知识量异常渊博的数学天才,读过很多书,为人非常自负,于是在仅仅看过他的心理治疗师肖恩的一幅画作之后,就对他和他与亡妻的感情肆意评论,并作出了一些非常尖刻非常主观的判断,以至于肖恩最终都被气得想动手揍他了。于是在下一次见面时,肖恩对他说出了上面的话。看完后才感觉,这话好像同时也是对我说的。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指我也是跟男主一样的天才,我是说,在不久之前,我自己就常常以“多读过几本书”为由(实际上连这都可能是幻觉)而看不上那些没那么喜欢读书的人,并且也因此自以为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比常人高出了许多,那自我感觉是相当的良好,也相当自以为是。
我想这是一大类人的通病,尤其是那些像我一样把阅读当做“刚需”的人。自以为多读了一些书,因此就具备了超越常人的眼光和洞察,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就自然而然的深刻了许多,对事物的发展也有了相当自信甚至是自负的判断。殊不知真实世界原本就比书本复杂了太多太多,书本上的知识大多都是对于现实相当程度的简化,更何况书籍也远不是本本经典,倒是其中的坏书、烂书反而占了一大部分。
除此之外,读书也从来不是了解世界的唯一方式。旅行,与人交流,或者亲身去实践一些事情……都是认知世界的合理方式,它们适应于不同的人。有的人读了很多书,最终也不过把自己生生读成了拘泥不化的“书呆子”;有的人并没读过什么书,但却走过很多的路,见过很多的人,他们的思想眼界也可能相当高卓。所以,读多少书根本就不是判断一个人有无思想的唯一合理依据,它只不过是众多可以作为个人兴趣的活动中的一种而已,本质上跟喝茶、下棋没什么不同。我们这些人之所以有那种虚浮缥缈的优越感,大概是由于从小就接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之类思想熏陶的缘故。
事实上,每个人都无法逃脱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性,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可以看作是某种程度上的“管中窥豹”。我们都被局限在自身狭窄的视野之中,至于视野之外的真实世界究竟什么样子,我们永远无法感知。因此倘若有人竟然以为自己比别人更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还仅仅是通过读书这种简单的方式,那么无疑他将有很大可能会成为一个笑柄,并最终被现实证明为错误。更不用说“知道”和“做到”之间常常还差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就像肖恩批评威尔时说的,你可能对战争和爱情这样的话题能描述的头头是道,理论和典故信手拈来,但你并不知道真正的战争如何残酷,真正的爱情如何甘甜。
“纸上得来终觉浅”,书本上了解的并不是世界最真实的面貌。虽然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多的读书,读好书,毕竟读书几乎是认知世界最便捷、最低成本的方式,但是永远不要以为读过几本书就能怎样怎样了,因为在任何时候,能导致你后来的直接改变的,都是读书之后紧接着的脚踏实地的践行。
“克制优越,保持谦卑”,这样你才不会最终变成那种浑身酸臭且只会纸上谈兵的腐儒。这话送给我自己,以及那些在这方面和我有相同毛病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