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没开始的时候,各种补习班,才艺班,衔接班,特长班的校外补课班就已经拉开招生大战。不过在街上买个菜回来,五花八门的招生宣传单就得收好几张,学龄孩子的家长见面,少不了要彼此询问:你家孩子成绩咋样?报班了吗?
这是我在的小县城,补课风潮还不是很流行厉害,家长给孩子报班多集中在小升初,初生高的阶段,或孩子平时成绩比较差,需要课外辅导加把劲的,再或是假期太长,想给孩子学门才艺的,也有父母忙无暇顾及,给孩子报班另类托管的。
前段时间看过一篇关于香港家长孩子风行补课的文章,文中所报道香港家长孩子补课之风之疯狂,让我不禁咋舌。
文中以时间为线,从早上五点起床,一番行军作战般的吃饭梳洗之后,就是从这个奥数班上半个小时的课,再赶三十分钟的车去下一个绘画班,画笔放下就开始了游泳的练习,泳衣换下,柔道的衣服就穿上了。武的习完,还有写作班在等着一脸疲惫的家长和孩子们,回到家里还得练钢琴,小提琴直到深夜。
对了,坐车赶班的路上还得背英语单词……
总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落后,必须向前。
这那像培养一个健全的孩子,简直是训练一个人的特种部队。
这还不是假期的特有现象,正常的上学期间也是如此。
想想如果是你,能否接受的了这样高强度,高密度的补习训练?
那篇文章里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文中的一个五岁小男孩,因为没能达到父母理想的考试成绩,偷偷看着坐在一边一脸不满而且不理自己的母亲,小男孩自责不已,忍不住一个人悄悄抹泪。
这是幅残忍的画面。
本该是最无忧无虑,欢快活泼的童年,不仅被抹杀,还背上了沉重的枷锁,里面关着成年人的利弊得失,恐慌与焦虑。
大城市和我上面所说的小城补课原因相差并不大,但总体而言大城市里的人有着更多的焦灼和无奈。
补课课程的高密度高强度除了要体力精力的无限输入,还要有强大的经济资本做后盾。
平常人家没有明星豪掷1个亿买学区房给自家孩子的能力,进不了一年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好学校,但是一年能花个几万十万的中产阶级家庭也毫不示弱的紧随其后。
这些家庭大多有一定经济能力,靠自己或两三代人的拼搏有了现在的成就,他们对孩子教育舍得投入,做长远规划,他们不愿在这波阶层划分之路上被洗牌下来,所以拼尽全力,把孩子往上推。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教育所特有的现象,从现象去看它的本质,我看到的一群一群面色焦灼,表面光鲜,却背负着房子车子孩子位子……负重而行的成年人。
疯狂补课背后的社会因素很多,现实竞争压力,应试教育以成绩分数为大根深蒂固的观念,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以及从众心理等等。
事实上,面对暑期各种补习班,出国游学等许多家长都在纠结——一方面不愿孩子太累,并且消费也不低;另一方面看见大家都在补课,又不愿娃娃“输在起跑线上”。
一直认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当代教育界最大的谎言。
在某些人的地板就是另一些人的天花板的现状下,哪里有什么共同的起跑线?教育资源的不公平,贫富差距的严重分化,在大多数人起步之初,命运的前景便一望可知,今年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的一番话就是很好的注解。
何况,即使是真正跑步比赛,赛场上也是状况频出,后来居上者,弯道超车者也是大有人在。
人生是一场难以预知的动态演变的过程,从生到死更像一场马拉松比赛,耐性,毅力,智慧,平和显的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