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们学校参与学习彩虹花晨读高段课程第21节。是跟着河南省义马市新区梁沟学校古莉莉老师学习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七绝《采莲曲(其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一、走近作者,了解诗意
这首诗无生字,学习起来相对较容易。但是对这首诗的作者王昌龄,孩子们并不熟悉,在古莉莉老师详细介绍了作者后,孩子们听后是知道了作者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其诗以七绝见长,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可是孩子们还是具体不知道他到底有多著名,我于是介绍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两句诗听过吗?孩子们都大声说,知道,是语文课本单元复习日积月累里的。基本每次考试都要考。我说:这两句诗的作者就是王昌龄呀。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致,都认真学习了起来。
经过古莉莉老师详细的讲解,孩子们自己说出了对这首古诗的译文: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碧罗裙和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直到听到歌声才发觉池塘中早就有采莲的人。
二、整体感知,反复朗读
在孩子们大致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孩子们便愉快的、很卖力的朗读了起来。孩子们集体朗读熟练后,自发的采取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开火车读等方式高兴的朗读了起来。
因为孩子们基本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所以朗读起来对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掌握比较准确,因此能够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的朗读,使得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曲。很快,孩子们在乐曲中都能熟练的背诵了。
三、用心体会,赏析品鉴
孩子们能够背诵后,让他们闭上眼睛,心里默默背诵这首诗,体会这首诗悠远的意境。并说出他们的感受。
“老师,我闭上眼睛,眼前出现一副优美的动态画面: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像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
“老师,读这首诗,让人感到,这些朝气蓬勃、青春快乐的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诗人这描写既显示出了地域风光,又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更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读后让人回味不穷。”
四、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征世人所熟知,象征清洁高雅的高贵品质更是人们的向往。而现在正值夏天,正是莲花开放的季节。从古至今,人们赏莲爱莲,更爱写莲。写莲花的诗数不胜数。“采莲曲”本是一个乐府古曲名,今天全班集思广益,说出自己所知道的《采莲曲》,让全班同学分享。
《采莲曲》
唐•李白
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曲》
南朝梁•吴均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采莲曲》
南朝•刘孝威
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
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
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采莲曲》
唐•张籍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凭船歌。
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荡漾波。
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
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
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谁家家住远。
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
《采莲曲》
唐•贺知章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采莲曲》
唐•刘方平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采莲曲》
宋•陆游
采莲吴妹巧笑倩,小舟点破烟波面。
双头折得欲有赠,重重叶盖羞人见。
女伴相邀拾翠羽,归棹如飞那可许。
倾鬓障袖不应人,遥指石帆山下雨。
《采莲曲》
唐•崔国辅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看着孩子们有的查自己的摘抄笔记,有的翻阅阅读书,有的低头思考。心里真高兴,彩虹花真是魅力无穷,让孩子们在开学典礼上的激动,变为参加课程前的心动,最后转化为的参加时的积极行动,孩子们至始至终都是很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