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从上一家公司裸辞的我被生活扇了一个响亮的耳光。原本以为,过了两三个月可以重新开始,但疫情足足让新工作迟到了整整七个月,沟通了超过一千一百个岗位面试了十几家公司,我最终决定转行。
疫情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职业规划,马上25岁要结束了,我并不喜欢之前的行业,要不要转行成为我面临最大的困惑?作为一个兴趣导向型性格的人而言,在不喜欢的行业工作的确是一件折磨的人的事情。但是转行也就意味着自己要面临着收入很长一段时间得不到提高,全新的行业基础知识要从头开始,无论对于一个什么阶段的人而言都是个不小的挑战。
由于自己本身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的,也学过个人职业规划的课程,我需要更理性的分析这个问题,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方向。
先来讨论那么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你会想要辞职?”,我听过很多种辞职的原因,例如员工关系,薪资待遇,价值观不契合,加班太多,拖欠工资等等等等。所以,我更倾向于反向去分析什么样的工作才能让自己更喜欢。我听到过一个我比较认同的观点就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个氛围积极的环境,干着自己擅长并快乐的事。然而事实上是,许多人都在自己并不喜欢的环境里妥协了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因工作满满的负面情绪,使生活也遭受影响而变得不尽人意。这就导致了很多人进入了一个怪圈:在不喜欢的地方做着被迫变得“看似擅长”的事情,却再也没有勇气去正视自己喜欢的事情。其结果通常是让一个神采奕奕的年轻人最终折磨成了一个无趣的中年人。无趣,往往是美好生活崩塌的开始。虽然生计很现实,但是当生计强奸了生活,你的日子将开始暗无天日,你就再也不是那个年轻时热爱音乐,舞蹈,棒球或是其它的热血少年了。
著名心理学家,职业学家Super广为流传的super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的职业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特征的,人在0-14岁的时候逐步建立起了自我概念,而在15-25岁的时候就已经可以开始接触认知自己的职业规划和接触到具体的职业工作并作出判断和选择,而二十五岁左右应该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方向,最终在25-30岁在自己的行业和职业中初步沉淀,并在31-44岁作为黄金阶段高速发展成具有复合型竞争力的人才,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定位,最终在45-64岁维持现状或发展或衰退。当然,每个人的发展阶段特征是因人而异的,但我想表达的是,无论你是25岁还是35岁,你都可以转行,最重要的核心问题是你要明确自己在过往的工作中掌握的技能和经验是什么,以及之后的工作中你是否准备好了学习掌握新技能继续去发展的决心和动力。
近些年我们总是听到“中年危机”这个词,比起去看那些有关中年危机的血淋淋的案例,更重要的是职场人为什么会发生中年危机?当然,中年危机有职业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原因,尤其是家庭的原因是更为复杂的,但单论事业的角度而言,是否中年危机会到来的根本原因还是得回到自己是否偏离了职业发展的目标或者发现了新的目标上来思考。
无论我们是因为什么原因离职,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想转行,都不是主要要思考的问题,最重要的内核还是,如何去真正的挖掘自己的本质需求:你究竟喜欢什么?愿意做什么?善于做什么?这才是对自己职业分析的重点和难点。我很赞同的一个观点就是,要用你最省力的方式挣钱,也要用你最不费劲的方法去学习。多样化的市场也让我们应该转换一个观念就是,我们可不可以去多看一看,瞧一瞧一些新鲜的东西,探索一些陌生的方向。有时候,保持好奇和热情才是拓宽思路和发现机会的不二法门。另一个重点就是,持续性学习和跨专业的学习能力究竟对职场发展有多重要?我们可以这么思考,若你在某领域做到前5%,和某两个可以产生共同效益的领域同时做到前20%都能在职场获得同样好的求职机会,那么是不是后者更容易实现些?所以,该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职业规划是不是更为清晰了些?
在职场上,很多时候学会妥协比总是较真更重要。当然,对于原则性问题,我们是不能认同和妥协的,尤其关乎规则,法律和道德层面的问题。但是也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认知盲区去试着换位思考别人的意见和处事,这就变得格外的重要。通俗地说就是,不要做着员工的事,操着老板的心,且还不具备老板的格局。工作,是为了实现自我,也是为了挣钱养家,所以拎得清,比什么都要靠谱。
我想起了曾经一个在电梯间里看到的广告标语,它是这么说的:如果工作和对象都是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那你为什么不找一个更喜欢的呢?
因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惧怕转行?